2010年9月29日

野地旅0050:水源路[台北汐止]

地點:台北縣汐止市水源路一段、二段、康誥坑古道遺址。
日期:民國九十七年三月九日
性質:報告考察
---------------------------------------

  *上圖是汐止市南邊的地圖,上面的黑點是水源路一段的起點(大同路口),下面的紅點是水源路二段的終點(汐碇路口),右下方的青綠色線應該就是康誥坑古道遺址的位置。
  今年地理系大一的台灣地理報告要做家鄉的調查,所以林怡想了半天之後,決定做自家附近水源路的報告,很愛往外跑的我當然也就陪著一起去,爬爬山照照相,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也不錯。
  兩個人約著九點半出發,兩個還沒吃早餐的人沿著新台五路彎進巷子裡,吃了豆漿店的早餐,兩個人吃得飽的要命才花一百塊。吃完之後我們繼續往大同路、水源路口前進,那邊是我們計畫中今日的起點。我們先去路口旁邊不遠處的汐止國小看看,根據林怡說,汐止國小已經有百年歷史囉,還有破舊的老校舍留存。

  *汐止國小的校門。

  *汐止國小的老舊校舍。
  回到水源路起點,林怡口中的汐止老街約略可以看的出一些古時風華,可以說是現代中夾帶著一些破敗,電線、招牌、路燈和網咖中間夾著的是窄巷、磚房或鐵皮,奔跑嬉鬧的小孩和在一旁緩緩走動的白髮老人,各種的對比都讓這條曾是汐止最核心的道路上演矛盾,也可以看到現代文化和傳統世界的衝擊。
  林怡不改愛玩的個性,鑽進了小巷子,兩側都是磚屋,旁邊的大排,帶有一點都市中被淹沒的小溪的無奈,些許的味道和黑色的底泥,其實讓人覺得有點可惜。一旁磚屋下放著一塊「任重道遠」的匾額,不曉得這間磚屋的主人,是否曾經是汐止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只是隨著時光洪流,當年偉人也早已不再?

  *水源路的起點就是這個路口,有個隱身在樓房內的西泰王爺廟。

  *現在的水源路,可以會車了,以前的路很窄。

  *老太太似乎是守著已經破敗的磚房,看著一旁的現代化建築。

  *還可以看到圓拱狀的廊道,在經常下雨的汐止,這樣的騎樓是很必須的建築形式,

  *小巷子,林怡跑進去了。

  *任重道遠,風骨猶存?

  *磚房,應該頗有年代。

  *磚頭上都有T.R的商標,不知道是哪個年代的?
  繼續沿著水源路一段走過去,經過汐止國中,也是個老學校,正在進行校舍改建。越過了鐵路,應該說鑽過了鐵路,因為現在汐止段的鐵路變成了高架,使得本來被切割為兩半的汐止合一,在都市計劃上是非常有利於發展的。鐵路的另一邊有一間「福龍宮」,是土地公廟但是非常的大間,今天剛好是土地公生的日子,所以在辦桌,因此雖然聽說福龍宮歷史悠久,但礙於人潮眾多加上林怡不喜香的味道,所以並沒有進去看個仔細。看到了牌樓上的署名,都是姓詹的,在前一篇大尖山的旅記中有提到,詹姓是南港、汐止區域大姓。福龍宮的旁邊則是新近落成的汐止綜合運動公園,很大的操場。

  *汐止國中老舊危險校舍整建工程。

  *汐止綜合運動公園,以及後方的汐止市公所。雲霧中的就是大尖山。

  *福龍宮。

  *旁邊三個署名的都是姓詹。
  離開了熱熱鬧鬧的福龍宮,水源路轉了個小彎,斜斜的插入了新台五路,被新台五路給切斷,要從旁邊才能夠過馬路。接回水源路,這一段非常的狹窄,就是拓寬前的寬度,稍稍轉了個小彎,來到了個眼熟的地方,原來這裡就是平常我送林怡回家時會經過的地方!在這裡,水源路和連興街會合,繼續以水源路一段的名稱往前。不遠處的一座橋則是汐碇路的路口。
  之前林怡說他們家是因為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汐止新市鎮的開發,才有這個區域的。我沒有做過調查,也就交給林怡去研究就好了。這邊的住宅大多是成群的公寓式建築,沿著康誥坑溪旁的平地蓋起來。之前這邊曾經發生過土石流,而整個地形也呈現一個坡狀的樣子,甚至更上游一點的白雲社區所在,更是陡的要命,很有可能是個土石扇。

  *水源路,前方被新台五路切斷了。

  *很窄的水源路。

  *水源路跟連興街口。

  *左邊的牆上有裸露的磚頭,以前水源路沒有這麼寬,後來拓寬之後拆房子,就留下了很多這樣的「殘壁」,不過現在似乎大多都貼上了磁磚。

  *水源路附近的社區面積都很大。紅色社區和白色社區中間隔著的就是康誥坑溪。
  過了康誥坑橋,我們開始沿著康誥坑溪往上游走去,溪的旁邊有些小公園(文化白雲公園等)。水源路在這個地方又收窄了起來,進入到二段的部分時,房屋看起來年代也就更久了,還看到一個不知名的磚造建築群,但很破落,雜草叢生。康誥坑溪因為曾經有土石流,加上擔心流速太快侵蝕路基、房屋地基,所以做了不少的固床工或著小型壩體。
  再過不久,走到一間「石侯祠」,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石頭公廟,台灣原住民的泛靈信仰和中國道教結合的結果,就是出現了許多「公」如石頭公、老樹公等等,最有名的應屬於北市內湖大湖公園畔的「黃石公廟」。石侯祠的門前對聯頗有意思,內聯橫批寫的是「石既神靈衆可尊」,上聯是「天生缺陷猶能補」,下聯是「人有痼(疒呆)自得安」,從橫批可以看出拜的是石頭公,而上下聯或許在說如石頭般的存在反能自得安樂;外聯的上聯寫「根涵康誥清澄水」,下聯則寫「頂載祥雲糺縵峰」,寫的應該是從石侯祠可以看到十三分山、四分尾山跟康誥坑溪的景致,因汐止常年多雨,故雲霧繚繞。

  *康誥坑橋,過橋即是白雲社區。

  *進入水源路二段,還可以看到一點點以前汐止包種茶業的存在。

  *老舊的房舍,第一間還是警衛室。林怡好奇的往前湊近看。

  *一旁還有老式的消防栓。

  *康誥坑溪的溪床中用水泥固定大石,當做減緩流速的硬體設施。溪的右岸(圖左)似乎是個小型的工業區。

  *石侯祠,後方則是個社區,社區後方則是四分尾山的區域。

  *石侯祠外觀。
  石侯祠後方有個逸林園社區,建在一塊坡地上,坡地最靠近康誥坑溪的地方還正在施工,看來又要開發做新的建築。社區的後側有一條支流,布滿大石,坡度蠻陡的,這個坡地看起來有點像是支流的扇階,也就是支流的古口沖積扇被主流侵蝕出一個階面。然而在這麼陡,又這麼小的支流上出現扇階,讓人不得不懷疑這裡的形成原因有可能是山崩或土石流,當然沒有證據,只是猜測而已。
  離開了這個社區,不遠處又有一座橋,通往一個類似淨水場的地方,鐵門前還寫著「水源重地,閒人勿入」的字眼,才走近,就有隻大黑狗衝了出來。水源路果然跟水源有很大的淵源,因為康誥坑溪上游在日據時期時便是汐止地區的供水源頭(水道頭)。

  *山坡上的逸林園社區,靠近溪谷的地方正在施工。

  *社區後方的小支流。

  *社區附近的康誥坑溪床上有很多的攔砂壩,而其中這個「梳子壩」是比較特殊的,只攔大石不攔砂泥水。

  *疑似淨水廠的地方,抽乾的似乎是個沉砂池。這個地方就是汐止水道頭。
  離開汐止水道頭,繼續往上游走,不遠處的溪谷中(附近有明隧道可供辨認,過了明隧道就表示過頭了)有一塊大石,大石上雋刻著一段碑文,是寫有關於汐止水道頭的事情:
「 汐止水道布設記
  本水道自大正十五年十二月興工,至昭和三年三月告竣,凡費金十五萬圓。諏卜本日舉通水式。我街居民七千餘,從茲得享潔淨用水,增進健康無疑也。古語曰:「造物雖無盡藏,然而源泉之涵濡殊屬有限。」我等當知體物節用,長保有餘,共慶無窮之福澤也。爰述數言以誌之
                         昭和三年六月三日,汐止街長陳定國。      」
  在這個石碑刻成,約是1928年3月時,汐止街(行政區)居民仍只有七千餘人,與現今超過二十萬人的汐止市差異相當大,但水道頭對於汐止的重要性,依舊不減。這個石碑「勉強」可以算是在對岸,對岸有許多的石桌石椅,還有步道,似乎可以供人行走遊憩,不過在我們行走的這一岸,水泥護岸高築,河床中橫亙著多道攔砂壩,完全無法下到河床。林怡記憶中小時候還曾到對岸玩耍,可能是近年來的大水破壞了邊坡,所以也就不開放了。

  *溪床中有攔砂壩(中間居然是用木板擋住,令人匪夷所思),遠方有明隧道。中間後方的大石就是碑文所在。

  *拉長鏡頭照碑文。
  離開石碑,不遠處有個「康誥坑福德廟」,也是拜土地公,土地公生這一天我才見識到,原來台灣有多麼重視這個土地神的生日,很多人聚集在這間矮小的廟中吃飯,這樣的盛況我真的是頭一次見到,我印象中的土地公廟不就是在路旁冷冷清清的小廟嗎?
  此區附近的康誥坑溪溪床已經出現大片的岩盤,溪水很清澈,一旁有小徑可以下到溪床,溪中巨石林立。但再更上游一點不曉得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居然大舉的興建護岸和攔砂壩,景觀被破壞殆盡,非常可惜。再往前走就是康誥坑溪上游的兩條小支流匯成主流的「合流」所在。沿著路彎進了小溪谷中,路旁有個「白雲寺步道」,有些網路資料稱之為古道,我在想,台灣的古道會不會太多了?包括今天我們的目的地「康誥坑古道」。

  *康誥坑福德廟,有人在吃東西。

  *康誥坑溪的溪床。

  *往白雲寺步道的標示牌,跟十三分山的方向相同。不過我們要往指向左邊「大崎頭」的方向去。

  *這一段路邊有很多林務局的控制點。

  *整個溪谷都做了護岸。前方有個平坦的地方,就是兩條小溪匯流成康誥坑溪的地方。
  再走一段路,經過一個「白雲山莊」,看寺個農莊或餐廳,並沒什麼特色的樣子,這天並沒有開。然後再往上走,經過一間叫做「雲涵洞」的小廟,有很多人在此停留,還遇到了林怡住在內湖的乾媽。
  不遠處有個破屋,破屋下方有塊大石頭,上面刻有李石城所寫的「抗日忠烈紀念碑」,是個用五字為一句,總共六十三句寫成的「韻文」,寫的是日據時期在此處抗拒日本人統治,而遭到殺害的一群台灣人。在紀念碑旁有忠烈堂,堂後有許許多多的骨灰罈,供人憑弔。
  再繼續走一段路,經過一個小山坳,山坳中有小瀑布,隨後在一個右彎處林怡發現了一條似乎可以走但是通往樹叢的小路,好奇心驅使之下,我們走近一瞧,發現似乎有個用石頭堆起來的建築物,再走近一看,居然是個放骨灰罈的地方。繼續走近去一點,來到了剛剛小瀑布的上面,流水淙淙,挺清涼的,但石頭很滑,走路要小心。根據資料,這邊很有可能是康誥坑古道的一段殘留,只是路況不佳,幾已廢棄。

  *抗日忠烈紀念碑。

  *忠烈堂。

  *後面有骨灰罈。

  *看似建築物的地方,其實下面也是個骨灰罈。

  *走到有流水的地方,其實還可以往上走,只是安全起見,我們裝備不好不敢前進。
  回到水源路上,過了幾個大彎,看到一個有石桌石椅的髮夾彎,有個步道階梯向上,應該就是康誥坑古道中還能夠供人行走的一段了。我們稍事休息之後,繼續前進,有一點陡,已經走了很遠的我們有點腳痠。不過沿途樹蔭底下走路其實還挺悠閒的。這一段路的盡頭左側有民房,很快又接回水源路,古道不會像汽車道路一般扭來扭去的,想必是一直線,果然就在馬路的對面就有另外一段,比較不清楚,但看起來更像是個古道。
  這兩段康誥坑古道並不長,只能說這裡曾經有這樣的所在。繼續沿著水源路上行,有聽到人聲了,在水源路和勤進路的交會口,有個亭子可供眺望,附近勤進路和汐碇路的交會口處,有個「鹿窟事件紀念公園」,是紀念民國四十二年的鹿窟事件,當時有些因二二八事件而反對陳儀政府的台灣人,在此受到國民政府軍警的包抄,連同當地村民約兩百餘人被帶到附近的鹿窟菜廟(現光明寺)嚴刑拷問。鹿窟事件有許多的受害者,近年獲得平反並且有國家賠償,總金額破億元,是白色恐怖時期所發生的事件中,賠款金額最高者。我們並沒有到這個紀念公園,因為我們還不知道。

  *康誥坑古道殘存段的入口。

  *陡上的古道。

  *第一段接回水源路後,直接在路旁是第二段比較不明顯的古道(左邊樹叢中)。

  *第二段古道看起來比較破落一些,看起來更有歷史。

  *大崎頭的涼亭。

  *涼亭處的展望。
  離開這個亭子,已經下午四點半了,我們還要走原路下山,不敢久留。下山的路途比較快,畢竟天逐漸偏黑,也沒什麼好看的了。說到這裡,我們沿途漏掉了一個想找的東西,是一間鐵皮包住的小土地公廟,據說是日本大正十三年所建,但因為很不起眼,所以沒找到。
  趁著天黑前,我們回到了逸林園,再往回走搭到了社區巴士,飛快的到了汐止市公所附近,吃了晚餐,然後到汐止綜合體育場,高架鐵路下現在已經成了黃昏市場,我們買了雞排,然後坐在汐止火車站前,享受一下晚上微涼的風,休息一下。
  我們的汐止水源路行,就在吃完雞排之後告一段落。期待下次再來造訪康誥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