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79:張掖大佛寺與山西會館[甘肅張掖]

地點:中國甘肅省張掖市大佛寺巷,大佛寺。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九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中國地形(帶隊老師:林雪美)

---------------------------------------


  *大佛寺第二進的萬聖殿,後方則是佛寶塔。

  大佛寺,顧名思義就是一間擁有大佛的寺廟,本名為「迦葉如來寺」。大佛寺中的第一進正殿中,有著全世界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像,根據臥佛體內出土的「明代成化銅牌」和《甘州府志》的記載,張掖大佛寺大約建成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不過今日的建築主體則是清代所留下來的。張掖自古以來位居中原與西域道路要衝,其地名取自漢武帝時要「張國被掖」,意指中國張開雙手,領土擴大,張掖的位置就是在臂膀的掖部一樣。宋代河西走廊一帶為西夏王國所佔有,並成為重要的城市;至今張掖市已有超過100萬人口,成為繁華的大都會。

  今日的張掖大佛寺主體建築分三進,為正殿大佛殿、第二進萬佛殿、第三進藏經殿,藏經殿後有佛寶塔,除了正殿以外,絕大部分的建築均是近年所重修的,不過大致仍保持原貌,並在兩旁新修偏殿,成為今日大佛寺的主體規模。正殿大佛寺為中國最大的佛教殿宇建築,裏頭最重要的莫過於那超大臥佛了。臥佛像身長34.5公尺,肩寬7.5公尺,內部中空,呈佛陀涅槃像,眾弟子(菩薩與羅漢)隨侍在側,並依其道行高低而有不同的表情,道行高者,之佛陀悟道而超脫輪迴,因此面帶微笑,道行低者,則以為佛陀離他們而去,面露苦悶而哀戚之神色。臥佛像手指呈法印狀,腳踩蓮花紋,為佛教的重要象徵。


  *大佛寺周邊配置圖。黃色為大佛寺範圍,藍綠色則為山西會館範圍。(截自Google地球)


  *大佛寺入口。


  *牌樓。


  *正殿大佛殿。


  *大佛殿上兩幅古匾,無上正覺匾為複製品,原品在藏經殿內。


  *從大佛殿門口拍攝的臥佛肚子,可以想像一下臥佛到底多大。


  *大佛殿外牆壁上華麗的佛雕。


  *大佛殿後方的碑林。


  *大佛殿華麗而繁複的斗拱建築工藝。

  萬聖殿與藏經殿均已改建,萬聖殿內主要作為西夏文化的展廳,而萬佛殿則展示了藏經殿所收藏的各類珍貴文獻、史料、經典;在文革時期,藏經殿也被許多居民當作住家,其中一名尼姑也住在藏經殿中,一日藏經殿起火,尼姑被燒死,火滅後要整理現場,發現一個空木箱,但無法搬動,打開來看發現木箱中有一地道,地道內藏豐富的經典文獻,原來尼姑是住在此處守護這些經卷的;今日的展出只是當時的一小部分,所有經卷都非常的完整,計有明正統十年(1445)英宗皇帝朱祁鎮將正統五年宮版印刷的經卷345種、685函、3584卷敕書頒賜給大佛寺,並藏有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佛門瑰寶。

  藏經殿後方為佛寶塔,本名為彌陀千佛塔,塔高33.37公尺,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塔基每邊長23公尺,共13節,華蓋直徑4約為公尺,四周飾有36塊銅質板瓦,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造型別緻,為大乘佛教風格之佛寶塔,據傳內有釋迦攝摩勝的骨灰。


  *第二進的萬聖殿,可以看到最後方的佛寶塔。


  *第三進的藏經殿。


  *藏經殿與佛寶塔之間有個小橋。


  *佛寶塔一景,下方兩層為漢式建築,上方則是大乘佛教形式的寶塔。

  在大佛寺旁,有一間面積較小的「關帝廟」與佛寺比鄰而居;關帝廟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後來於雍正八年(1730)時由山西客民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將之改建;清代時陝西、山西商人在張掖開設了許多大商號,為了鞏固其商業領域,便組織商會、設立會館。將關帝廟改建為山西會館的經費全由這些客商所捐助,雕梁畫棟、院落錯落有致,別具一番宮廷式建築的味道,並於最後一進保留關帝廟的祭祀,表現其商人重義氣的氣節。山西商人在地方的影響力極大,在民國時期曾有設立私立的三晉小學。今天的山西會館則成為了張掖市文化館使用。


  *關帝廟正殿。


  *關帝廟前的牌坊。左右兩側是會館廂房。


  *已經嚴重風化的石獅(左)和山西會館的鐘樓(右)。

  在大佛寺與山西會館的時間其實並不長,不過可以見識一下中國大西北地區重要的宗教、商業據點,體會一下百年前的建築風格和傳遞出來的莊嚴氣息也很不錯,尤其是在大臥佛的身前,心靈會突然感到一陣平靜,有機會,大家也可以去沉澱一下心靈。
 
 
一、參考資料
1.小花趴趴走:張掖大佛寺
2.攜程旅行網-張掖大佛寺
3.中國度假網-張掖山西會館旅遊

2 則留言:

  1. 太厲害了!!!
    我5月要去絲路!!
    有去這

    你這做的的很好>口<
    很受用耶!!!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