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野地旅0309:陳悅記墓園[台北內湖]


  *陳文瀾墓重修述序碑。

  離開了位於台北盆地之中的林秀俊墓(野地旅0308林秀俊墓)之後,搭公車前往內湖區另一個老墓園,也就是陳文瀾墓。陳文瀾墓和之前曾經探訪過的郭湖龍墓(野地旅0138麗山史蹟巡禮)比較相像,都是位於台北盆地北面的山腳一帶,而非像林秀俊墓是位於盆底平原上,陳墓與郭墓也同樣都未列入古蹟的範疇,但都很有歷史,又以陳墓的年代與重要性較高。

  陳文瀾墓位於台北市內湖區金龍隧道南口西邊約50公尺的小坡地上,墓園前方現為碧湖新村社區,搭乘公車到中央社區站(碧湖社區站)下車步行即可。陳文瀾墓的入口處有一小牌坊,上書「陳悅記墓園」,左側落款可看到「大龍峒老師府」的字樣。原來陳文瀾是大龍峒陳家的來台開基祖,其子陳遜言創設陳悅記商號致富,後其孫陳維英便是老師府的主人,因此陳文瀾墓可說是陳悅記的族墓。


  *陳悅記墓園,在金龍隧道南口旁。

  陳文瀾於清康熙年間來到台灣行醫,於淡水河一帶享有名聲,其中長子陳遜言經營海運貿易,往返於台灣與大陸之間,經商致富,創立陳悅記商號,現在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的陳悅記大厝,即為陳遜言所建立。陳遜言之子陳維英少時不愛讀書,後來因一次對聯比賽對不出來,而發憤用功,咸豐九年(1895),陳維英已年近五十,才考上舉人。日治時期,陳維英大力提倡讀書風氣,教導出許多傑出的學生,而所居住的地方就被稱為老師府。

  陳家在大龍峒一帶擁有顯赫功名,遠在內湖的墓園自然也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陳文瀾於清道光三年(1823)葬於此處,距今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不過看起來陳家後人仍有整修墓園,墓園基本形式完整。整個墓區中較有觀看價值的,當屬那花崗石製的一對旗桿座與一對全台北最古老的石望柱。在墓左也有一個日治大正十二年(1923)的重修述序,上面記載了一些歷史。

  旗桿座是陳維英中舉之後,為表揚而設立的,在大龍峒老師府前也有一對旗桿座。而石望柱則位於墓的左前和右前,目測高達四公尺以上,為六角形細柱,頂部各有一石獅,並書有上聯書「堂歸四水,屏障八風,有眼者天自古,吉人宜吉壤」、下聯書「誥錫九重,志書六行,藏身此地到今,埋骨不埋名」,以表墓主風範;一旁的重修述序則記載了陳家發跡始末及陳文瀾與其子的事蹟。


  *陳悅記墓園入口(左);墓體左側的重修述序碑,大正十二年古物。


  *走上墓園的階梯,雜草倒木蠻多的,照片右側是重修述序碑,中間是左旗桿座。

 
  *右旗桿座與金爐(左圖);左旗桿座。兩個旗桿座都是白色花崗岩製。


  *陳文瀾墓主體,無法分辨新舊物件,應該是不久前重修過。


  *陳文瀾墓,上書道光年號。墓碑後方有玄武狀的紋飾與太極。


  *右石望柱(左);左石望柱(右)。


  *石望柱頂端的小石獅(左);石望柱正面,被植物擋住難以照到全貌。

  雖然陳文瀾墓還挺有特色的,有石望柱、有旗桿座,還有舊石碑,不過我可說是用「逃走」離開陳文瀾墓的,平時大概沒什麼人造訪,而且附近林木還算濃密,後方有竹林、蒲葵林,所以超級容易孳生蚊蟲,我不過是停下來拍個華表,按下快門時就發現手上停了四隻蚊子,還好我有穿長袖去,不過仍然捐了不少血!

  捐血,會不會就是行醫的陳文瀾住在這裡最後的光輝呢?



參考資料
1.台北最古老的華表


2010.11.14造訪
2010.11.15完稿

5 則留言:

  1. 你的資料給我很有用的參考
    謝謝~

    回覆刪除
  2. 文瀾公墓西邊為長孫維藻公之墓,是市府長期遺漏並忽略之重要文化遺產,至為可歎。

    其座落於內湖路二段179巷238號及240號(現實為環山路)正對面,碧湖山莊警衛亭旁坡腳處,墓主為大稻埕老師府開基先人前清舉人陳維藻公夫婦墓葬福地。

    昔日環山路及金龍隧道皆未開通,為一山巒郁翠
    龍脈北來群山環抱之布袋形風水寶地,有大稻埕老師府開基始主陳維瀾公(內湖路二段179巷63弄3號旁陳悅記墓園,道光四年1824年葬)及其長孫前清舉人陳維藻公墓園(179巷238號及240號正對面,咸豐年間葬,附近另有其孫前清舉人陳維英公墓,但現已遷到他處),是屬公抱孫地理,常有勘輿學界坐遊覽車來觀摩參訪。

    本古蹟之文化價值在開台史及台北人文史上無比重要,特附上知名內湖文史工作者陳金讚老師(0935-385573 2657-0011)大作內湖傳家寶中對本墓葬描述之圖文,供各主管機關及都計委員參考。 該書為陳金讚老師獨力親為,傾多年之功採訪收集及攝影而成,書中對內湖人文歷史記載詳盡,考證翔實圖文並茂,在台北亦屬少見,他甚至出售個人房產完成出版,令人感佩。

    據悉開基始主陳維瀾公之陳悅記墓園已被列為三級古蹟(本人不確定),但其孫陳維藻公墓園卻被市府長期忽略了,本人至感不捨。

    開基始主陳維瀾公之墓,以吾觀察40年以來陳家後人香火祭祀不斷,孝思不匱,令人敬佩; 但是長孫陳維藻公夫婦墓園卻已有20餘年無人祭掃,長期疏於祭掃之故,墓塚及墓埕早已淹沒於芒草之中,間以雜木重生,已早不能辨墓形,而表揚功名的華表石柱也已有一支因雜木欺壓折斷,至為可惜,文化資產未予妥當保護甚為可惜.希望將其名列市定古蹟加以保護及修復,以流傳久遠。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您的補充,我與陳金讚老師有過幾面之緣,有機會再向他請教!

      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