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野地旅0380:鐵砧山眺望后里台地[台中大甲外埔]


  *鐵砧山向南眺望后里台地,照片中的學校為大甲高工。遠方較高的平坦地為內水尾山。

  居住在台北的我,雖然號稱時常出門遊玩、遠行,但實際上對於台灣的中南部地區仍是相當的不熟悉,這次趁著沈淑敏老師帶著大三、大四同學進行考察之便,向彰師大地理系的楊貴三老師請教後,來到了這個我從未造訪過的地方-鐵砧山。鐵砧山之名,是因為從遠處看起來就像個黑色的大砧板一樣,有趣的外型,展望絕佳的一等三角點,加上近年來登山界將鐵砧山列入台灣小百岳之一,因此登山、健行的遊客更顯絡繹不絕。

  鐵砧山風景區在一般遊人的心目中,大多是些軍用武器退役後的展示品,另外還有利如櫻花大道、鄭成功像、劍井等比較一般的景點,不過身為小百岳之一,其實鐵砧山風景也是相當宜人的。這次沒有機會去摸到鐵鉆山的基點,不過我們到了鐵砧山南側,居高臨下,眺望后里台地,眺望的地方,從劍井處下車再步行幾分鐘,看到「花園旅館」後,在主要道路的右側有條較小的產業道路上。


  *眺望后里台地取右側水泥產業道路。

  這條產業道路沿線都是墳墓,看來此處的好風景也使鐵砧山成了風水寶地,背靠鐵砧山,前方則是廣闊的視野。我們所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160公尺,在地形面的分類上屬於「LT1」,LT代表的意思為高位河階,是由河流沖積出的平坦地,經過地殼抬升後,河川再度下切所形成的階地地形;與高位河階相對者為低位河階(FT),其間的差異主要以表層土壤是否產生「紅化」作為分界,高位河階形成年代較久,長期受到雨水淋溶作用影響,形成紅土層,而低位河階則否。在台灣,低位河階常以大溪河階群作為代表,而高位河階則以桃園台地為代表。

  鐵砧山的基點所在地,則被稱作「赭土緩起伏面(LH)」,其成因同樣為河流沖積、侵蝕所形成的階地,但因為年代較高位河階更為久遠,因此其平坦的階面可能被侵蝕出高低起伏,但從遠處來看,大致上還是平坦的,且因年代久遠,亦有紅土的出現。在台灣,赭土緩起伏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林口台地。

  一般來說,上述三種階地的高低,在一條河的同一個區段,是以赭土緩起伏面高度最高,高位河階居次,而低位河階最靠近現生的河床高度。而這些階也出現許多不同的階面,由高到低分別排序為1、2、3......,因此我們所在的位置LT1,意思就是高位河階最高的一階,從此處往東南方眺望后里台地,大致可以看到低位河階2階、高位河階5階,以及1階赭土緩起伏面(如下圖)。

后里台地
  *后里台地地形圖,黑邊所圍繞的區域為河階,紅色線為斷層或構造線。鐵砧山在圖的左上角,標示為LH、LT1。(圖右上角后里台地為圖名,非地形區名稱,特此澄清)


  *鐵砧山東南方展望,一片平坦為后里台地,最遠處的地平面為LH面。


  *眺望處為LT1面,一旁的坡面上可看到非常圓磨的卵石,代表此處的沉積是由河川所作用。

  鐵砧山與后里台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其北側的大安溪的影響(南側也有大甲溪所沖積的部份)。早期大安溪流出山谷之後,在今日的后里台地一帶沖積出大片的沖積扇,後來受到地殼擠壓,產生斷層而抬高,形成了現在的台地。后里台地西緣以大甲斷層為主,西側則有屯仔腳斷層,另外,在鐵砧山的LH面之間,有一個凹入的河谷,為番仔腳斷層所經過,另外在鐵砧山的東緣,則有鐵砧山斷層。

  看過了眺望的全景之後,再將隊伍帶至甲后路上,要來看斷層的痕跡。在河階上,由於此種地形是由河川沖積而成,因此理應要與河川坡度一致,都是由上游的方向向下游微傾,而甲后路上也大致呈現這樣的狀況,但有兩處出現小規模的崖,是下游處較上游處來的高,此種狀況就反映了地形上的異常,而如果又有「連續線狀」的出現,地形學上稱之為「線形」,而此類的線形,通常與地質構造的活動有關,可能是斷層的出現。而這次我們就挑選了鐵砧山斷層經過甲后路處,稍作停留。


  *農田中的一個小陡崖,當然已經經過整地,但大致不會差太多,此陡崖附近即為鐵砧山斷層經過處,遠方可以對到鐵砧山東緣。


  *從上游往下游拍攝甲后路,公路有一些高起,不符合河階的典型特徵。

  隨後我們繼續沿著甲后路往東前行,當遊覽車每開上一個陡坡,就代表上到了另一接河階。老師在講解的同時,我突然發現四周的景物相當熟悉,這才想起來,今年四月才來過外埔鄉,而且當時還曾說過:「外埔很不容易到,或許以後沒有機會再來了。」沒想到今天就因為考察的關係,而舊地重遊。

  老實說,這一段路,撇開學術不談,農村景觀其實也是相當美麗的。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0,《台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1.06.04造訪
2011.07.30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