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野地旅0385:都江堰與二王廟[四川都江堰]


  *從秦堰樓頂樓眺望都江堰寶瓶口、飛沙堰附近的格局。照片遠方為成都平原。

  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欺侮,許多人歸咎於長期以來,中國文化的不科學以及迷信,像是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反而使中國招致更多的恥辱,因而有五四運動之後,打倒孔家店、破除迷信、追隨「德先生與賽先生」等各式各樣的「科學化」之舉。然而綜觀中國歷史,其實也不乏偉大的科學創舉,例如人人耳熟能詳的中國四大發明-印刷術、紙、羅盤與火藥-各個影響世界相當深遠,而在其他大型工程上,也有輝煌的成績,位在成都平原的「都江堰」便是一例。

  都江堰所在的地方,在自然環境上,是長江的一條大支流「岷江」出山谷之處,地形上為沖積扇,都江堰所在處為沖積扇的扇頂,而谷口的東側則有玉壘山阻擋。古時候,每到夏季洪水氾濫時,岷江的漫流帶來大量土石覆蓋於沖積扇上,使得整個沖積扇巨礫遍野;而岷江的東側因玉壘山的阻擋,河水難以流向東側,因而長年乾旱。因此岷江出谷口一帶,長期以來是「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以及其子開始規劃岷江的水利工程,與大禹治水相同,採取的是「疏導」的措施,將岷江水出谷後向東分流。岷江主幹流稱作「外江」,寬150公尺;而往東分流的人工河道則稱為「內江」,因主要作為灌溉用水,因此也稱作「灌江」,寬130公尺;在夏季豐水期時,六成流往外江,四成流入內江,一來可以減少西側的水災,也可以灌溉東側地區,一舉兩得。內外江以魚嘴分流,兩千多年來,成都平原因為都江堰的設計而得以成為良田沃野,而成都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都江堰水利樞紐一帶衛星圖地圖。(修改自IKONOS衛星影像)

  都江堰水利樞紐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堰首,其二為排灌系統。堰首的部分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建設都江堰的第一步,是鑿穿擋住向東水流的虎頭岩,當時尚未發明火藥,李冰父子以火燒虎頭岩的礫岩,使之膨脹爆裂,最終在虎頭岩處挖開了一條通道,也就是今日的寶瓶口(離堆與虎頭岩之間)。

  雖然挖開了寶瓶口,但因為河道東側略高,江水仍然難以向東流入寶瓶口,因此在寶瓶口北側的江心建立分水堰,其形類似魚類的嘴部,因此被稱為魚嘴;除了使用魚嘴分流之外,在春季水少時,會用一種稱為「榪槎」的物品改變水流分配量,而到了豐水期時,再將榪槎砍去即可,唯1974年後,於外江建立外江閘後,榪槎的功能不再。

  而為了避免湧入內江的水量過多,造成灌溉區的水患,又在玉壘山西側修建了一條長約兩百公尺的分洪道,分洪道的堰高較內江河道高出約兩公尺,當水位超過時,便會經由此分洪道,將內江多餘的水排回外江,而早期設計此堰在遇到特大洪水時,便會自動潰堤,以保護灌區安全。同時,寶瓶口較窄,入水量十分有限,因此當水量過多時,會在寶瓶口、離堆以北和虎頭岩之間的水域產生迴水區,利用此迴水產生的力量,便可將內江的泥沙越過分洪道排出,因此分洪道處的低堰被稱為「飛沙堰」。

  上述建築在早期,會因岷江水流特性的改變而有所更動,變動最大的是魚嘴的位置,然而在民國二十二年時,岷江上游發生疊溪大地震,形成數個堰塞湖,隨後潰堤所造成的大洪水沖毀了當時的堰首,在張沅主持的重建之下,奠定了今日都江堰的形貌與建築體;近年,則因工程發達,都江堰沿線的人工閘門增加,已經與原始的都江堰相差甚大,但主體工程仍保有都江堰「師法自然」的精神。


  *魚嘴,左為外江,右為內江。


  *榪槎模型。


  *外江閘。


  *寶瓶口,遠處有個向左分流為飛沙堰,左側陸地為離堆。


  *離堆,上方建築為伏龍觀,後方為寶瓶口(入水口),離堆原與玉壘山虎頭岩相連,後來被挖開,故稱離堆。


  *飛沙堰與內江。


  *飛沙堰,有建築處為離堆,左側是虎頭岩,虎頭岩與離堆之間為寶瓶口。

  都江堰的排灌系統則是順著地勢所開鑿的數條渠道,今日灌溉面積廣達一千萬畝,也造就了成都平原的豐富糧產,間接影響了後來的歷史走向。三國之時,蜀漢以成都為據點雄據一方,諸葛亮時曾徵募兩百人,專門對都江堰進行維護,若無都江堰工程,成都缺糧,或許三國不會鼎立也說不定。

  充滿了科學思考的中國古代工程,在西元2000年時,與附近的青城山一同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中國5A級景區。今日進入都江堰景區,通常從南橋旁的入口入園,不遠處即為道教建築伏龍觀,內有巨型李冰塑像,始建於晉代,最近在清代進行重修後,大致呈現為今日面貌。

  過伏龍觀後,可沿著花洲棧道通往寶瓶口,隨後再由另一側通往飛沙堰、魚嘴,最後在魚嘴附近經過安瀾索橋,到玉壘山側的二王廟。二王廟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用以紀念李冰父子,廟依山勢而建,特別顯得雄偉,裡頭也有歷代官員、文人的題詞和題匾,只可惜原建築於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幾乎全毀,文物損失不可估量,現在的二王廟仍在重建中。


  *南橋,橫跨內江的景觀步橋。


  *伏龍觀。


  *川西第一奇功文與都江堰的鳥瞰圖,繪製於伏龍觀。


  *二王廟入口。


  *二王廟的三官殿,整間廟都在山坡上,建築雖不高,看起來卻格外雄偉。


  *牆上所寫的都是治水口訣,深掏灘低作堰便是指飛沙堰。


  *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用於都江堰也可,用於治國也可。

 
  *二王廟正殿(左);李冰塑像(右)。


  *正殿有許多匾額,真品許多於地震中損壞,今日大多為複製品。


  *秦堰樓上眺望魚嘴與內、外江和安瀾索橋。

  二王廟旁,有秦堰樓可從頂樓眺望整個水利工程,如文首的照片,是觀看整個都江堰最好的角度;此外,都江堰景區附近,尚有玉壘山公園(城隍廟)、禹王宮、玉壘關等歷史古蹟,不過我們這趟的重點是水利工程,而待在都江堰市的時間也僅有一天,就沒有再前往這些地方一探。不過能夠見證到古人的智慧,至今仍然是相當的興奮。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都江堰
2.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2011.07.08造訪
2011.08.11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