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

野地旅0391:甘海子和岷江源[四川阿壩]


  *甘海子以及其上游的一個U形谷景觀。

  離開令人魂牽夢縈的九寨溝()之後,我們要前往下一個主要景點黃龍風景名勝區,從溝口往東經過漳札、海口子之後,山谷開闊,陽光灑落在谷底中平坦的草原上,還開著不少的野花,一副生意盎然的模樣。路旁有幾台車停在這裡,數量不多,但也讓我們很想下車看看。


  *九寨溝-松潘一帶地圖,圖上甘海子仍寫舊名為乾海子。

  此處名為「甘海子」,原來是被稱作「乾海子」,顧名思義,是一個乾掉的堰塞湖。乾海子四周的環境,是屬於冰河侵蝕所形成的U形谷,冰河消退之後下游堰塞成湖,上游流水所帶來的泥沙逐漸填充這個堰塞湖,加上堰塞堤壩的潰堤或其他效應,使得海子的水大量流出,因而成為今日所看到的草澤景觀。甘海子裡頭今日仍有金犀牛海、芳草海和九曲彩河等景區,但我們今日僅是路過,並沒有要在甘海子停留,因此下車在草澤區拍拍小花小草,也就十分滿足了。


  *甘海子往下游拍攝。


  *甘海子草澤上一些小花小草正盛開。

  離開甘海子之後,順著白河河谷繼續往南行,先經過了一處看起來整建得差不多了的「甲蕃古城」,保有石造藏寨的形式,未停留;續行,高度逐漸爬升,直至岷山山系的一處分水嶺,也正是九寨溝縣與松潘縣的交界附近,就離開了白河,也就是離開了嘉陵江的流域,越過分水嶺之後則來到長江另一條重要支流岷江的流域。

  此處也是一個相當寬廣的通谷,海拔應該有超過3000公尺,屬於松潘高原的東南側山系,大多分布著高山草原,且有不少氂牛在此處吃草,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整群」的氂牛,此處的氣溫也讓我們有「高原」的感覺;不久,路旁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三個字「岷江源」,於是下車看一下。


  *甲蕃古城,為唐朝時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唐朝於松潘大戰時,沿途駐軍所留下的營盤遺址,今日則成了九寨天堂國際大飯店的經營據點之一。


  *白河與岷江上游的通谷,大片草原上有許多氂牛。


  *氂牛近照。


  *岷江源石碑前合照。

  有別於台灣的河川上源通常坡陡流急,岷江源則是在寬闊的河谷中緩緩流動。若在台灣這種河川短急、地殼變動大的地區,河川上源若呈現寬谷地形,那我們就會開始懷疑是否曾經發生過「河流襲奪」作用,不過在中海拔高原地區,這樣的寬谷經常是冰河侵蝕作用所形成的,此處應該也是如此。

  岷江源的碑並不是岷江真正的源頭,只是岷江在公路旁的河段的最上游,從該石碑處往東西兩側山谷各有數公里長的涓涓細流。中國大陸的學者很喜歡研究「河源位置」,最有名的,莫過於長江源的探尋,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從通天河、沱沱河到當曲,河源位置不斷因為技術的演進而變更。我認為這並不純粹是學者們一廂情願要找到「正解」,而是代表著一種民族情感,長江作為代表中國的第一長河,總是希望長江能再長一點。

  這種民族情感似乎也感染到了其他河川,姑且不論黃河、瀾滄江、珠江等一等一的大河,就連岷江這類屬於「支流」的河源也都受到了大量的關注,源頭一般代表著起始、難以抵達、生命源起等不同的意義,今日雖然只是途經,但來到了岷江源,也別有一番感觸;回到台灣,或許我應該去找找濁水溪源,或者基隆河源之類的地方吧。

  離開岷江源繼續南行,抵達川主寺鎮前,岷江河谷越來越寬闊,且有非常發達、面積相對於台灣來說十分廣大的河階地,其上則分布著一些藏族村寨和農地,這些藏族村寨屬於康巴藏族支系,據說風俗與服飾與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有所不同,不過非觀光區的傳統藏族相當討厭別人拍照,認為相機會把靈魂給攝走,所以不要亂拍藏族人,當然觀光區另當別論。


  *沿途的藏寨。


  *廣大的河階上為藏族的農地。


  *河階上的農地,對面的谷口處則有藏寨。

  抵達川主寺鎮之前,看了數十公里的美景,從成都往九寨溝的西線道路原來是這麼的美麗,只可惜汶川到茂縣之間因為大雨路段,不能通行,不然我真的很想繼續沿著西線道路走。這類「準高原」的景觀,實在是太迷人了。這也正是我們不選擇搭乘飛機,而一定要搭車前往九寨溝的原因了!


2011.07.14造訪
2011.08.2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