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野地旅0409:大龍峒史蹟群[台北大同]


  *台北孔廟前的猴子塑像,象徵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老台北,你會想到哪裡?是在電影中打打殺殺的艋舺?曾經是全中國最後一座風水石頭城的台北府城?抑或是在清末日治時期興起的大龍峒呢?艋舺在一年之前,已經有比較普查性的介紹過了(野地旅0298萬華古蹟群),台北城的風水(野地旅0112劍潭古寺)也大概簡單的描述過,所以這次的目標,就放在很久不曾造訪的大龍峒地區。

  此區舊名為「大浪泵」,為凱達格蘭族的社名,大龍峒之名有清楚記錄,最早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同安人所籌設的墾號「金同成」進入開墾,並將此處命名為「大隆同」,一說為「興隆同安」之意(但我覺得比較像是大浪泵的諧音)。整個大龍峒地區又有兩個主要核心,其一為陳悅記祖厝所在的淡水河岸,另一處則是以祭祀醫神大道公的保安宮等地區,咸豐三年(1853)時逐漸合而為一,成為現在所知的大龍峒地區,由於此地人才輩出,遂改稱大龍峒至今。此區主要的史蹟除了陳悅記祖厝、保安宮以外,台北孔廟也十分的著名,另外將造訪一間規模小巧而隱蔽的樹人書院。


  *大龍峒地區地圖,A為陳悅記祖厝、B為保安宮、C為台北孔廟、D為樹人書院。

  這天我們從捷運圓山站出發,先途經臨濟護國禪寺(野地旅0133臨濟護國禪寺)後,先往社子島的方向走了一小段路,才沿著往南,第一個抵達的是陳悅記古厝,古厝本身並不起眼,從延平北路開車的話很容易錯過,但古厝對面的汙水廠倒是十分顯眼,陳悅記祖厝原位於淡水河畔,今日延平北路東側仍有一個高起,著實讓我懷疑這有可能是淡水河的自然堤地形,而在台灣堡圖中陳悅記祖厝以西是片空地,確實可能是河水較高時會淹到的地區。陳悅記祖厝目前還有不少陳氏後人居住,因此我們放低音量,細細品味這祖厝的質感。

  祖厝的建築十分老舊,雖然資料上說民國六十年時曾經整建,但現在祖厝看起來仍是歪歪斜斜,蛛網叢生,與我想像中的陳悅記祖厝大不相同。陳悅記陳家之祖為陳文瀾,其子陳遜言以經營材料(木材)行致富,清嘉慶十六年(1811),陳遜言四子陳維英出生,與其兄陳維藻均為舉人功名,陳維英在清同治元年(1862)於戴潮春事件時自組團練協助平亂,因此獲頂戴花翎,官銜至內閣中書,由於該職位為名義上的「皇帝之師」,加上後來陳維英於明志書院(竹塹)任教、創辦噶瑪蘭仰山書院以及在艋舺的學海書院擔任院長,因此被地方人士尊稱為「老師」,陳悅記祖厝也就被稱為「老師府」。由於陳氏族人共有三人中舉,因此共有三對旗桿,如今只餘下一對,為陳悅記祖厝的明顯標誌,現為國家三級古蹟。此外,陳家尚有其墓園(野地旅0309陳悅記墓園)位於內湖金龍隧道旁。


  *陳悅記祖厝入口,可以看出裡頭其實仍有不少人居住。


  *祖厝所遺留下來的兩根石旗桿。


  *祖厝正身,主體建築有整建過,但還有不少精美的木構。


  *華麗的木造斗拱。


  *大正八年(1919)重修匾額。


  *祖厝的燕尾,只有官家才可以使用,上有剪黏裝飾。

  陳悅記祖厝的整體格局,受到道路開發的影響,已經被削去不少,而指定為古蹟之後陳家人亦不能亂動,但現在又一副缺乏整修的模樣,陳悅記祖厝其實還需要更多的關注。離開老師府,我們繼續往下一個點前進,來到了金碧輝煌的保安宮。保安宮始建於嘉慶九年(1805),其名有「保佑同安」之意;日治初期,保安宮為免遭到破壞,與龍山寺等十四間寺廟加入日本曹洞宗,保安宮便作為日治初期教育使用,曾一度被作為大龍峒公學校(即今日大龍國小前身),在大正六年(1917)則有一次極為考究的整修;民國來台後,曾將保安宮作為軍隊駐紮之地,所以也在宮內留下了一些痕跡;由於歷年來管理者的悉心維護,使得保安宮的建築風格在兩百多年來不至於有太大的轉變,現為國家二級古蹟。

  保安宮最精彩的地方,莫過於其華麗的建築了,與台灣許多廟宇相同,以中軸線為界,左右兩側由不同的匠師拚場,保安宮於大正六年的整修時,其主要木構就由著名的漳州派匠師陳應彬與大稻埕人郭塔拚場,保安宮整體雖然形制相同,但許多細部的雕刻等,就能看出兩大匠師別出心裁之處。有趣的是,早年漳泉械鬥嚴重,屬於泉州同安人信仰的保安宮卻成了漳州派匠師的傑出之作,時光飛逝,地域上的仇恨早已消彌於無形了。


  *保安宮三川殿,主祀保生大帝(大道公)。


  *保安宮正殿。


  *真人所居匾額,在正殿之上。


  *正殿兩側相當精緻的交趾陶龍虎堵,為台南名匠潘麗水的作品。


  *正殿內的古匾。


  *後殿,有兩個不知作用的磚塔。


  *位於後殿後側的寶塔,推測應為內五營之類的風水用途。


  *保安宮東廡的一處紋飾,上面的中華民國國旗是國軍進駐時所添加的。


  *保安宮正殿柱式多變。

  保安宮的香火十分鼎盛,建築藝術也相當的了不起,讓我們在宮內多駐足了一會兒;隨後前往只隔了條路的台北孔廟。孔廟建築是我最喜歡的建築類型之一,由於孔廟中總是有一種別於台灣一般佛道教的莊嚴肅穆之感,在安靜之中更能細細品味孔廟的每個配置與其華美。相對於台灣其他地方的孔廟,台北孔廟規模較小,但是格局齊全,台南孔廟與彰化孔廟(野地旅0365彰化孔廟與元清觀)經過歷史的摧殘,總有些東西不在了;而與台中孔廟(野地旅0360台中市孔廟)相比,則多了許多藝術成分,這是我認為台北孔廟有其價值的原因。

  這次造訪台北孔廟,還有相當大一部份在整修,加上時值九月中下旬,祭孔大典的準備活動仍在進行,因此我們並沒有看很多孔廟建築藝術的部分,倒是瞧了一下大龍國小學生的祭孔儀式。


  *台北孔廟大成殿,很多建築基礎的部分都因為祭孔大典而被遮住了,下次再來。


  *後殿的祭祀儀式,吹奏的樂器是不是叫做竽?


  *大成殿內的八角藻井,為泉州派匠師王益順的作品。


  *萬仞宮牆,象徵學問之高,無人可越過,因此正門以萬仞宮牆代替,在知識之前人人均須謙卑學習。

  台北孔廟倡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但其實早在光緒五年(1880)便已有台北孔廟的建成,只是原有的台北孔廟在日軍進入台北城後損壞,並於原址建設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中),舊孔廟遭到拆除,因此才於大正年間由大龍峒陳家陳培根與辜顯榮共捐出3000餘坪土地,以及其他地方仕紳如黃贊均、吳昌才、洪以南、謝汝銓、黃純青、陳天來、李聲元的共同出資、倡導,最終孔廟才於昭和十四年(1939)完工;民國六十一年,由辜顯榮與陳家陳錫慶代表,將台北孔廟捐贈與台北市政府,從此這間私人產權的孔廟正式轉為公有產權,並於民國八十一年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正八年(1919)孔廟入祀考據學者顏元和李塨後便不曾在入祀其他先儒,直到民國九十五年,才又有人入祀弘道祠,便是大龍峒陳家最重要的人物,被尊稱為「老師」的陳維英。提議入祀時還有其他數人曾被列為選項,分別是台灣巡撫劉銘傳、台灣通史作者連橫、台灣民主先鋒蔣渭水、台大校長傅斯年以及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日新國小則推薦台灣歌謠先驅鄧雨賢。但最後評審委員考量「純儒」和「有教無類」兩大理由,因此最終入祀者僅有陳維英一人,入祀的位置為地方等級的弘道祠。

  孔廟中入祀的等級共分三級,其一為四配十二哲,入祀位置為大成殿,最後一位入祀者為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第二級則為孔子七十二弟子、北宋五子以及後來的一些名家大儒可以入祀東西廡,顏元和李塨便是最後入祀此位置的人;第三級則是由地方政府認定的地方賢達可入祀孔廟儀門之外的鄉賢祠與民宦祠,陳維英屬此者。當然陳的入祀引起很大的爭議,有興趣者可以自行搜尋。

  離開台北孔廟後,我們則前往大龍峒之行的最後一站,一個少為人知的地方,也就是「樹人書院文昌祠」。樹人書院的創辦者亦是陳維英,咸豐三年(1853)時草創於保安宮內,後於昭和七年(1932)遷出,於現址建立樹人書院文昌祠,祠內主祀文昌帝君,並於一旁繼續樹人書院的教育功能。樹人書院現在的規模並不大,主因是曾經發生過產權糾紛,樹人書院為一完全民辦的書院,與台灣各地其他的書院都有官方力量主導不同,現在的樹人書院,仍有提供獎學金,繼續著它教育的使命,當然,文昌祠內滿滿的准考證也是不可或缺的囉。


  *樹人書院文昌祠。


  *文昌祠三川殿。

  參觀過樹人書院後,也算是跟著陳維英「老師」的腳步讀了一遍大龍峒的歷史,下一步,我們則將沿著迪化街,一路往南,去探尋老台北的另一個角落。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陳悅記祖宅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611)[北市.中山大同].臨濟護國禪寺.圓山公園.大龍峒保安宮
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74)[北市大同] .台北孔廟
4.大紀元-台灣六先賢 將入祀台北孔廟
5.自由電子報-陳維英 鄧雨賢 獲薦入祀孔廟


2011.09.18造訪
2011.11.1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