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生活札記:2011原住民科學節


  *泰雅小朋友學習做抓竹雞的套腳陷阱。

  週六(12/10)是2011年的原住民科學節,活動由國科會和中研院共同主辦,主要是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進入第三年期,在年底的一個大型活動,旁觀者可以說是個大拜拜,主事者可以說是個和同事或朋友相聚的日子。對我而言呢?我今年八月才正式加入師大汪明輝老師的團隊,由於「涉世未深」,加上氣象預報這個週末將是溼溼冷冷,而我本人又一向排斥人多的地方,因此對於辦在烏來的科學節活動,其實起初是興趣缺缺的,不過身為助理,當然還是得到場的。

  當天上午和庭毓約了從師大驅車前往,烏來的這個運動場原來離鄉公所還挺遠的,繞了好久才找到在哪裡。上午十點,來的人還不多,大多還在準備,陰雨天,其實挺冷的,所以幫忙搬搬帳篷、走動走動也好,其實要協助的事情也不算特別多。看了其他攤位的活動,開始聯想原住民與科學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是指原住民做的事情,本身蘊含著什麼科學知識嗎?例如射箭時的力學概念、串珠與織布的幾何學或色彩學?

  或許是身在地理界六年,我比較能認同汪明輝老師團隊的作法,就是「原住民傳統知識才是他們的科學」。目前看起來大部分人們都認為,就是把西方或者漢人的那一套,套上原住民的活動,就叫做原住民科學,汪老師這邊則是去發掘原本就存在於原住民腦海之中的科學,以這次活動來說,就是「泰雅族傳統陷阱」的製作。

  老實說我算是個有點偏向生態主義的人,對於陷阱,我其實是抱持著比較負面的態度去看待,不過身在地理系,就要學著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看待陷阱。對於早期的原住民來說,這些陷阱就像是謀生的工具,是原住民成為食物鍊一環的媒介,這樣子來解釋,其實與生態保護並不完全悖離,從這個角度想,就比較能正面的去認識這些陷阱。

  透過泰雅獵人的解釋,我才知道原來傳統泰雅陷阱主要有分四種,分別是「踏板」、「套頭」、「套腳」和「落石陷阱」,分別用不同的方法捕捉不同大小、習性的獵物。設置時,要先透過野外觀察,找到「獸徑」,要把陷阱設在這些獸徑上才會有野生動物經過,這算是原住民環境知能的第一步。找到位置後,評估要捕獵的動物特點,若是山豬、山羊等較大型的動物,會使用踏板陷阱,在地上挖小洞,並於其上鋪設活動木板後偽裝,這類動物踏上這些活動木板後便會觸發機關,套住獵物的腳。

  若是要捕捉山羌,套頭的陷阱也可以使用,也是最簡易的一種;竹雞體型較小,因而雖然同樣是套住腳,但不是用踏板的方式,而是用竹片做成的簡單陷阱,一樣利用力學的原理來套腳;最後假設是要捕捉鼠類、兩棲類,則採用落石陷阱,也是利用木棍、竹片與石頭的力學原理來製作。但我們不去試圖解釋這種「力學的原則」,因為力學在原住民傳統智慧中,並沒有一個如此具體的名詞,原住民先人是「應用」而非「認識」科學,這點對我而言是相當認同的。


  *模擬野獸會從草叢中的空地(獸徑)經過,因此陷阱設在獸徑上。


  *抓竹雞用的「套腳」陷阱,所有材料都是較輕巧的竹片,竹雞的重量才比較有可能觸動陷阱。


  *抓山羌的「套頭」陷阱,直接計算山羌的脖子高度。


  *「踏板」陷阱,把機關設在踏板之下,較重的獵物踏上去時就會觸動機關。


  *抓小型動物的落石陷阱,利用簡單的木棍與竹枝構成力學平衡,並在橫桿上插食物,觸動後石版便會壓下。

  學陷阱製做,雖然我總是想到動物被抓後的掙扎、受傷甚至死亡的畫面,但在早年的山林生活中,確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食物鏈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這也是原住民先人為了維持在食物鏈中地位所發展的智慧,不妨可以比較正面的看待。

  不過在現場的最邊邊,則有一個加強版的陷阱,這是加上了現代工業化之後才出現的強力彈簧,這會使得原本利用竹枝彈性捕捉獵物的陷阱,殺傷力大為增強,這樣的陷阱我就比較不喜歡了,甚至在山上常會發現捕獸夾等「工業化陷阱」,這就相當令我不悅。可以的話,我還是比較喜歡這些利用天然素材製作的陷阱,抓不抓的到,則是靠智慧、靠經驗、靠運氣,而不是靠工業。

  換個角度來看,現場的小朋友們一開始對陷阱怕怕的,不過玩了一次之後大多意猶未盡,原本以為下雨的天氣會澆熄小朋友們的興趣,但其實喜歡的人還是不少。我覺得這類的活動只辦給原住民小朋友認識實在太可惜,都市的孩子其實更需要這種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不論是做陷阱還是別的。有人雖然會說製作陷阱抓小動物是「負面教育」,但我卻覺得,利用這樣的機會,讓學生去省思人類與環境間的關係,在自然界中到底是如何取得平衡的,製作陷阱,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活動現場,小朋友們練習製作泰雅族傳統陷阱。


  *這些傳統陷阱大多是利用竹枝的彈力來捕捉獵物。


  *製作落石陷阱是我覺得四種陷阱中,最難把握力學原則的一種,需要很多經驗。

  原本覺得沒什麼的一場活動,參加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的體悟,也算是相當的有收穫,不過山上實在是很冷,也有屏東的小朋友專程上來玩兩個小時,就要離開,好像是有點成本太高。畢竟某種程度上,科學節活動還是算整個計畫的一項年度大拜拜,希望明年第四年期時,可以更多考慮小朋友們的需求與喜好,才能真正有「教育」意義!至於總統夫人是否蒞臨現場,我倒是不怎麼關心就是了。

  本文純屬個人立場,不代表師大汪明輝教授團隊或其他個人的立場。

2 則留言:

  1. 這真的是令人掙扎的[科學活動],
    弱肉強食的觀念已漸被[和平共存]所取代,
    所以特殊教育崛起的觀念在於資優者應該像[超人]一樣濟弱扶傾,運用天生的優勢去保護拯救弱勢者,而不是成為[掠奪者].
    這是一門很棒的科學教育,讓孩子們體驗先民如何求生存,重點是課程完成或是開始之前一定要強調不可以把學得的技術用在現實生活,因為我們已吃的夠多,山羌與竹雞都快要滅種了,加強保育觀念就會是一次很成功的科學活動.

    回覆刪除
  2. 同意
    而且現代化工業掠奪與原住民傳統生存模式
    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資源利用
    平地的孩子們也應該去省思,在這麼美好的生活中
    該如何去看待環境給自己的一切!

    這還頗須要大家的一起努力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