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野地旅0439:新養女湖與烏山頂泥火山[高雄燕巢]


  *烏山頂泥火山噴泥錐一景。

  在我心目中,自然世界中的地形大概可以分兩類,以人類可以察覺的時間尺度(時、分或秒)來區別,有靜態以及動態兩種地形。靜態的地形,像是大山、大河(流水雖然在變,但河道地形大致不變)、峽谷、台地這類,靜靜的站在大地之上,不論秀麗或壯美都是固定的;動態的地形,對我而言就有趣多了,例如火山地形中的噴氣孔,像是陽明山的大、小油坑(野地旅0181魚路古道、大油坑與挑硫古道環形野地旅0295七星池、小油坑與夢幻湖)等,在觀賞之時,彷彿地形也在與自己互動,樂趣十足。而另一種為我所喜愛的「動態」地形,則是泥火山!看著泥漿湧出,偶爾來個泡泡,挺可愛的。

  臺灣的泥火山大多分布於南部、東部,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高雄市燕巢區的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野地旅0010深水泥火山),不過南部地區還有數個泥火山,例如田寮區的大、小滾水(野地旅0341小滾水泥火山),草山(野地旅0339二寮、草山月世界與308高地)、千秋寮、深水、漯底山、屏東鯉魚山(萬丹赤山岩)等地也有泥火山地形;東部的話則有電光泥火山、泡泡泥火山和羅山泥火山(野地旅0350羅山泥火山),各具特色。

  這次春節回台北前,利用了一點時間,前往最富盛名也最壯觀的烏山頂泥火山,以彌補上次帶爸媽去小滾水泥火山時,總覺得不夠過癮的遺憾。這是我第二次造訪烏山頂泥火山,前一次是大一臺灣地理考察,當時還誤認那裡是深水(實際上深水泥火山距離就在不遠處)。烏山頂泥火山的位置,在高雄師範大學燕巢校區後方的山上,開車循著指標並不難找。除了烏山頂,也順道去附近尚未去過的新養女湖看看。


  *新養女湖與烏山頂泥火山一帶地形圖。


  *新養女湖與烏山頂泥火山一帶地圖。

  南部從草山一帶向南延伸至燕巢,分布有大片的古亭坑層泥岩,是以地形上也以「月世界」為名的泥岩惡地景觀最具特色,在臺灣南部的惡地地形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分別是1.泥岩顆粒細小,透水性低,而顆粒間膠結不好,因此遇水就很容易變得十分軟滑,順坡流下,形成了惡地表面的蝕溝;2.降雨季節分布集中在夏季,且降雨強度大;3.泥岩層含鹽類、石灰質,加上乾季缺水,所以使得植物難以生長。

  而泥火山的形成環境條件,其中一項也是必須要有易被水帶走的泥岩層;此外,還必須要有裂隙(例如斷層)讓水可以進入,並且通常會位於地質上的背斜軸處,積聚油氣向地表噴出,才有辦法把和了泥的地下水帶到地表。因此,泥火山噴出的物質大致上有泥、少許石油以及天然氣等,有些泥火山的天然氣噴出量較高,可以點火燃燒。臺灣南部的泥火山主要可以分成兩大群,第一群是位於「古亭坑背斜」的泥火山群,包含了鹽水坑、草山、龍船窩、養女湖、烏山頭、大滾水、小滾水幾處;第二群則是「旗山斷層」沿線的泥火山群,包括小份尾、南勢湖、千秋寮、烏山頂、深水;另有滾水坪、漯底山為孤立的泥火山出現地。


  *臺灣西南部新化丘陵與嘉南平原南部泥火山分布地點。紅色點位為古亭坑背斜泥火山群,北起台南市左鎮區,南至高雄市田寮區北側;黃色點位為旗山斷層泥火山群,除小份尾位於高雄市茂林區之外,其他的泥火山聚集在高雄市田寮區南側以及燕巢區;藍色為孤立泥火山點位。(註:標示地點並非精確位置。)

  我們首先驅車前往新養女湖,循著路標,最後到一處上坡前的空地停車,步行只需一兩分鐘,有私人搭設的棚架販賣一些商品,並且有人將泥火山點火給遊客們看。泥火山的外形會受到所噴出的泥漿濃稠度而影響,可分為噴泥錐(或稱噴泥丘,可達數公尺高,噴口直徑約數十公分,邊坡超過二十度)、噴泥盾(噴口直徑約數十公分,邊坡在五度至二十度間)、噴泥池(或稱噴泥窪,噴口直徑數十公分至二公尺間,邊坡五度以下)、噴泥盆(噴口直徑大於數公尺,外觀有如池塘)以及噴泥洞(噴口僅數公分)。如烏山頂那高聳的噴泥錐,即是由濃稠度極高的泥漿所堆積而成的,至於花蓮羅山泥火山屬於噴泥盾,泥漿濃稠度較低,因此看似漫流於地面。新養女湖的泥火山主要有兩個噴口,屬「噴泥盾」。


  *新養女湖的泥火山,有兩個較大的噴口和數個細小的噴口。


  *新養女湖的泥漿噴發猛烈,可看到源源不絕的氣泡湧出。


  *新養女湖另一個較高的噴口。


  *噴口中泥漿可看到黑黑的液體,為石油,冒出的氣體則為天然氣。


  *新養女湖泥火山側面,屬噴泥盾。

  離開新養女湖,開車前往烏山頂自然保留區,只需數分鐘的時間。此處在假日時相當熱門,保留區外已經有了大片停車場,與我大一來時天差地遠。須在入口處簽名入內,不需門票。烏山頂泥火山全區位於一個高175公尺、長寬分別為150、200公尺的平台上方,平台上有數座泥火山,最高的一座噴泥錐超過三公尺,坡度達五十度,一旁另有一個稍矮(高度亦達三公尺)的噴泥錐,仍在噴發中。附近還有幾處噴泥池和噴泥洞,不過這天來到烏山頂,僅有一處噴泥洞仍有活動。烏山頂因為在小範圍內擁有許多不同形態的泥火山,因而也成為臺灣泥火山地形景觀保育的重點,在此畫設自然保留區並加以管理,也是以此為考量。


  *烏山頂泥火山的兩座噴泥錐,左邊那座(較靠近入口)已經停止噴發,但高度較高,錐形完整;右邊那座其實是兩座合而為一,其中一座仍活躍噴發;噴泥量大時,可漫延至方圓六、七十公尺遠。


  *仍在噴發的噴泥錐。


  *近看合而為一的兩座噴泥錐,還可見到乾裂的泥流。


  *路旁的一個小小噴泥洞。

  在烏山頂也沒有久留,隨後驅車往雞冠山的方向,途中經過了嫦娥谷(又稱新太陽谷),道路從泥岩惡地上方經過,也頗為壯觀。泥岩惡地地形大多可以看到如刀刃般銳利的山脊密集出現、V字形的雨蝕溝、土指,偶爾甚至可以看到潛水洞穴和小型天然橋。在嫦娥谷這邊,則看到了前兩者,山嶺間的窪地則因為泥岩中帶有鹽類,樹木不易生長,以芒草為主,半乾半開花的芒草在南台灣冬季的艷陽照耀下,顯得金光奪目,果然有「太陽谷」的感覺(太陽谷其實另有一處,在千秋寮一帶)。


  *嫦娥谷(新太陽谷)一景。


  *如刀刃般尖銳的山脊密集出現,道路就從上方經過。


  *艷陽照耀下,嫦娥谷顯得金光閃爍。

  離開嫦娥谷,循著雞冠山的西側往燕巢的方向驅車離開,結束了這次春節的南國之行,而泥火山,這次果真沒有讓我們失望,心滿意足的踏上了歸途。


  *遠眺雞冠山。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0,《臺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2.01.28造訪
2012.03.2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