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野地旅0441:頂寮濕地與新城溪口[宜蘭蘇澳]


  *新城溪口北側頂寮濕地以及古沙丘一景。

  二月份的北台灣,是東北季風的勢力範圍,又風又雨的,讓人們不知不覺的都要長磨菇了!然而,早在一月份之前,就已經確定二月六號、七號兩天要前往宜蘭考察,總覺得好天氣的希望渺茫,只求不下雨。沒想到到了宜蘭,是一副天空中沒幾片雲的光景,太陽恁大,藍天也露臉了,從國道五號上往東可以看見龜山島,往西則可看到山頂靄靄積雪,這真是個太好的日子了。這天,我們的考察行程選擇新城溪口,並從北側的頂寮濕地開始走起。

  這次考察的內容主要是環境生態以及自然資源保育,而宜蘭這個號稱以環保立縣的地區,也有不少珍貴的平地生態可供觀賞。這次所造訪的新城溪口,就是一處河口濕地,今日溪口以北為頂寮濕地、以南則是無尾港濕地,其中無尾港濕地更曾被列為亞洲的重要濕地之一,每年有相當多的候鳥進駐。此二濕地均為新城溪口早年擺夷的殘跡,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所出版的臺灣堡圖中,新城溪的流路是經由今日溪口南側的無尾港入海,而大正十年(1921)所出版的兩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中,新城溪則是經由今日溪口北側的頂寮(又稱後邊港)出海。這兩次新城溪口的改道,均留下了南北向的長條狀濕地。主要可能是新城溪並非一直有能力衝破海岸沙丘的阻隔,而在河口處形成曲流,並找尋海岸沙丘較弱處衝破所導致的,因此今日無論在頂寮還是無尾港,均能在濕地與海岸之間,找到一片高起的沙丘地形。


  *明治三十七年(1904)出版之臺灣堡圖中,新城溪(武荖坑溪)於海岸沙丘前向東南轉折經無尾港(原稱港口),由北方澳北側出海。


  *大正十年(1921)兩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中,新城溪(武荖坑溪)於海岸沙丘前原本應往東南轉折處改為往北轉折,經頂寮出海,原本流經無尾港的流路則失去出海口,故得無尾港之名。


  *民國九十二年經建版地形圖第四版中,新城溪兩側早已築堤束流,新城溪於海岸沙丘前未有大轉折,僅出現一沙嘴便直接入海。無尾港濕地、頂寮濕地均殘留部分河道,並未與今日新城溪相連。

  對候鳥而言,濕地固然是很好的環境,不過依其物種特性,還是會有不同的習慣。出現在海邊的候鳥,例如鷺科這類涉禽(涉水覓食的禽鳥),覓食的位置大多是在河岸、海岸的淺灘地,他們長有高高的腳和長長的嘴,覓食結束後會飛往內陸一點的地方找尋樹叢棲息,因此無尾港、頂寮這類較深水的濕地,並不是涉禽們所經常出沒的區域。水禽如紅冠水雞、鴨等則比較常出沒在水池,去捕食池中的魚類。

  這天天氣頗好,但除了看到紅冠水雞之外,沒看到太多的鳥類出現在頂寮濕地。頂寮濕地的東西兩側,分別被沙丘所夾,其中西側的沙丘高逾二十公尺,頂端現在開闢為頂寮生態公園,上面有軍事碉堡的遺跡,在地形上是屬於不會再受到海浪營力作用的「固定沙丘」,也是離海岸較遠的老沙丘,生長有苦楝、黃槿等喬木;濕地東側的沙丘較矮,高度在十公尺之內,且大致有兩排高差不大的沙丘並列,上面主要生長的植物是木麻黃和一些林投,由於靠近海岸側仍會受到海浪暴潮(如颱風時的巨浪)影響,植物前緣為草本的馬鞍藤等,這類仍受海浪營力影響的沙丘屬於「活動沙丘」(新沙丘)。


  *長在固定沙丘上的苦楝。


  *從固定沙丘頂端往東南看頂寮濕地,靠海側有樹木生長處為靠海的沙丘,遠方海霧上方的山為北方澳岬角。整個頂寮濕地是長條狀的水池為主。


  *從固定沙丘頂端往東北側看頂寮濕地,靠海處樹木生長茂盛地帶為沙丘,遠處海面可見龜山島。


  *頂寮濕地中的紅冠水雞。


  *仍會受到暴潮影響的活動沙丘,無喬木生長。


  *活動沙丘前緣設置了沙柵,用以固定風沙以免影響沙丘後方的聚落。

  來到海灘,我們徒步向南走往新城溪口。新城溪口溪水較淺,就成了涉禽所喜愛的覓食環境,我們遠遠的看到溪水之中有數隻大白鷺在覓食,數量雖不多,但已經可以看到不同的族群會有不同的生存棲位,彼此不會互相爭搶資源。我們在新城溪口並沒有多做停留,拿出望遠鏡每人看一眼大白鷺後,便前往下一個點位。


  *新城溪河道一景。


  *新城溪河道,水淺適合涉禽覓食。


  *大夥兒輪流看望遠鏡中的大白鷺。

  近年來,環保與生態意識抬頭,不過還是有不少人屬於「鍵盤保育族」,其實偶爾出門透透氣,觀察一下不同環境所創造的不同生機,或許更能讓自己體會到「何謂生態」,畢竟沒看到活生生的生物,哪來的生態意識呢?這也難怪總有不少人認為這些不珍貴,真的需要多一點親身接觸的感動。這或許就像前些日子,國光石化案吵得沸沸揚揚之時,我們親臨大城濕地(野地旅0305大城濕地與三豐村)之後所得到的那種感動。


一、參考資料
1.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2012.02.06造訪
2012.04.0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