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野地旅0453:府城史蹟速讀[台南北區、中西]


  *赤崁樓文昌閣一景。

  離開安平(野地旅0451安平古堡與西洋建築群野地旅0452安平歷史聚落)之後,搭車來到台南市中心,這裡的史蹟密度不輸安平,從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從開基天后宮鑽個小巷子,出來就到了開基武廟,這種在小巷子中尋找寶藏的感覺,深深影響了我現在在都市中喜歡鑽巷子的習慣。這次造訪的史蹟主要是在台南市中西區,時間有限,還有許多想去的地方未能造訪,也就留待下次吧。


  *本次台南行造訪之點位。

  台南的歷史,或許可從1625年荷蘭人第一次來到台灣本島建築工事(熱蘭遮城則式在台江內海外緣的一鯤鯓沙洲上),坐落於一片低平的嘉南平原中略為高起的「台南台地」之上(鄭氏統治時期將最高處稱為「鷲嶺」,大致位於今日湯德章紀念公園、天壇、台南測候所以及北極殿一帶)。1652年郭懷一抗荷事件後,荷蘭人興建了普羅民遮城。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軍隊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稱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九個月後攻下熱蘭遮城,荷蘭人退出臺灣。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廢東都改東寧。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克澎湖,鄭氏投降,承天府改為臺灣府,原來的普羅民遮城就做為彈藥庫使用。

  早期的清朝對於臺灣的政策是「不築城」以防叛亂者占據,但也因此居民和官員的身家性命並未受到保障,直至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事件後開始建設木柵,為臺灣府城建城之始,此時府城共有七座城門,但西側並未完工,使得大西門只是獨立在平原之上。雍正十一年(1733)吳福生事件後,府城外圍增種刺竹、莿桐以及綠珊瑚等植物,並興建數座砲台、敵台增加防禦能力。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後,臺灣府城才在知府楊廷理主持下,正式改為土城。在雍正、乾隆至嘉慶年間,府城最為繁華的地方在今日的中西區,今日的台南運河更深入到府城之內,數條小支流自成碼頭泊港,其中以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和安海港為主要航道,統稱為「五條港」。


  *五條港比對現在台南市街道略圖(原始大小)。

  道光十二年(1832)之後,府城西側向外擴張,將原本由府城三郊(北郊、南郊與糖郊)集資興建防範海盜蔡牽的西側木柵,改建為「西外城」並新開悅兌門、拱乾門和奠坤門,同時東側亦增建東外城和仁和、東郭、永康三城門。

  日本時期,為了都市規畫,從明治三十三年(1900)台南停車場(即台南火車站)啟用時,開始拆除府城城牆,而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開始的市區改正計畫,則拆除了大部分的臺灣府城遺跡,現存僅有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以及兌悅門四座城門和兩小段城牆殘餘。這次僅有造訪西外城的悅兌門。


  *從城內往城外看悅兌門,左側為供奉石獅爺的集福宮。城牆、城門底部以咾咕石砌成,上覆紅磚與三合土,城門四角以花崗岩加固。城門外側較高且設有垛孔,可供防禦。


  *悅兌門旁的「老古石街公議」(左)及「修建老古石街路頭碑記」(右)。老古石,現在一般稱作咾咕石,即珊瑚礁岩塊;老古石街即今信義街,舊時新港墘港由附近流過,設有渡口可直通安平,為重要的出入口,亦經由此渡口將當時臺灣所產糖、鹽、龍眼乾等南北雜貨,運往大陸交易,船隻返途即以老古石做為壓艙石回航,在返港後將其卸下並沿街堆積,因而稱謂「老古石街」。道光二年(1822)該地重修泊岸,立界碑五支,確定老古石街公共地的範圍,此為其中之一。


  *集福宮,又稱石獅公館。早期風水之說盛行,認為悅兌門一帶城牆如弓,底下的咾咕石街如箭,帶有煞氣,因此供奉石獅於此鎮壓。另有一說此風水形式乃府城內的郊商,刻意對準位於安平的洋行群,因此安平的漢人買辦於開台天后宮設置兩尊石將軍鎮煞,現存於開台天后宮將軍殿內。


  *悅兌門,上有道光年間的門額,內部可見原本的門板所在位置。

  城牆,繁榮了城內,自從台灣府城蓋好了土城之後,無論是海上來的蔡牽,還是陸上來的大小騷亂,臺灣府城似乎就此免疫,聚落規模不斷擴大,城內的市集、街道眾多,當然漢人最需要的信仰也是不虞匱乏,眾多的廟宇令人目不暇給,這次光在中西區就已經經過了一大堆「開基」廟宇,多到沒時間一一造訪,也確實顯現了臺灣府城在臺灣島上的不凡歷史地位。

  這趟造訪的廟宇,共有藥王殿、風神廟、西羅殿、景福祠、大天后宮、開基武廟、祀典武廟、開基靈佑宮、開基玉皇宮、大觀音亭與興濟宮、天壇等,數量實在太多,只能走馬看花的介紹一下,有興趣的人自可深入了解:


  *藥王殿,乃全台藥王殿(廟)的開基祖廟,主祀藥王大帝,始建於康熙年間,現存部分道光年間的木構以及其他文物,廟前右側外五營放置處有百年老樹松榕公。


  *西羅殿,主祀廣澤尊王(又稱郭聖王),因位於中國的祖廟毀於文革,因此現在這間西羅殿為海峽兩岸廣澤尊王祖廟,為泉州南安郭姓移民所帶來,始建於康熙年間,稱聖王公館。廟埕左側的和平街,在兩百餘年前為一重要河港「南河港」,是當年台南五條港中最早開發的河港。郭姓人家在此為拉縴苦力,後來致富擴建為西羅殿,且郭姓成為南河港的最主要勢力。

 

  *接官亭石坊,位於風神廟、西羅殿前。古時為南河港畔,清代來自大陸的官員均從南河港入府城,接官亭為迎接這些官員所建立的石坊,始建於乾隆四年(1739),共有三進,分別為大門、官廳、風神廟;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並增建石坊以壯聲勢。大正七年(1918)因道路拓寬,拆除風神廟,而將官廳改為風神廟,並於大正十三年(1924)重修風神廟。目前接官亭有石坊一座(上二圖),以及石造鐘、鼓樓各一,一新一舊,為國家三級古蹟。


  *風神廟,主祀風神爺,左為蔣公子神像(即知府蔣元樞),右為佛祖,其它還有「雷公」、「電母」神像。為全台唯一的風神廟,始建於乾隆四年(1739),用以祈求往來兩岸的船隻平安順利。


  *景福祠,位於永樂市場北側狹窄巷道內,主祀福德正神。該地過去是府城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港道會在這裡分成「王宮港」、「媽祖港」與「關帝港」三條港道延伸進府城中大天后宮與開基武廟一帶,為早期賽龍舟的地點。景福祠於乾隆十五年(1750)開始興建,後來大火,於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大致即為今貌,為三級古蹟。


  *大天后宮,主祀媽祖,位於佛頭港上游支流,前身為明寧靖王朱術桂府邸,清朝開始統治後才改建為大天妃宮,並有平台紀念碑。嘉慶二十三年(1818)天妃宮大火,於道光十年(1830)重建完工,大致維持至今,由於其為臺灣第一間官建天后宮,意義非凡,廟內有許多皇帝賜匾,還曾被短暫充作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府,現為國家一級古蹟。


  *開基武廟,為全台最早祭祀關公(文衡帝君、關聖帝君)的廟宇,位於佛頭港上游支流,為民間所供奉維護的廟宇,規模較小。曾毀於二戰美軍的轟炸,現在的廟宇大多為民國時期所重修,但廟內文物眾多,其正殿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祀典武廟,府城的另一間關帝廟,同樣位於佛頭港上游支流。相傳為鄭氏所修建的小型關帝廟,但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雍正時期,為消彌反滿思想,抗金名將岳飛的祭祀減少,而提升關羽的神格,並普遍設立三代殿,改為官祭,從此改稱祀典武廟至今。現為國家一級古蹟。


  *祀典武廟馬使爺廳,位於祀典武廟左側。馬使爺即關羽坐騎赤兔馬,在一般的關帝廟中是供奉於類似虎爺(虎將軍)的位置,稍大的關帝廟則會有馬使爺的單獨神龕;祀典武廟層級更高,為官奉廟宇,因此有單獨的馬使爺廳,此為全台唯一。


  *開基靈佑宮,主祀玄天上帝,建於鄭氏統治時期。玄天上帝信仰為鄭氏政權自福建帶來的信仰,官方色彩濃厚,台南北極殿為主廟,靈佑宮則俗稱小上帝廟。據傳施琅攻台時為與鄭氏玄天上帝信仰相抗衡,因此奉媽祖為保護神,戰勝後,媽祖(天妃)信仰才快速在台展開。靈佑宮後殿供奉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祿位,為半官方性質的廟宇。昭和七年(1932)因明治公學校(今成功國小)擴建,拆除部分靈佑宮建築,信徒於是將靈佑宮以原三川殿(正門入口)為中心,翻轉一百八十度重建,座向由西朝東改為東朝西,繼續使用原有的三川殿;二戰時略有損毀,後經重修成為今貌。


  *天壇,原為鄭氏奉明正朔,於鷲嶺所設置的祭天祈禱之空地,廟宇建築則於咸豐四年(1854)建成,由官民合建的天壇,是少見以聖牌而非泥塑木雕神像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明治三十二年(1899)大修後外觀保持至今,壇內文物眾多。


  *大觀音亭(圖左)與興濟宮(圖右),大觀音亭始建於永曆三十二年(1678),隔年則於觀音亭左側興建興濟宮祭祀大道公(保生大帝),為明清時期府城中同類廟宇中香火最盛者。大觀音亭與興濟宮中間,據說是提供前來參拜的官吏更衣與休憩之用的官廳,三者以八角門互通,廟前正對的觀亭街古稱「觀音亭街」,為廟宇的參拜道,現已拓寬。位於今日台南市北區,文物眾多,為三級古蹟。

  看了這麼多古老的廟宇建築,但在府城中西區附近,還有一間絕對不能忘記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赤崁樓。若說整個安平的發展是圍繞著安平古堡,那麼整個府城的發展,就是圍繞著赤崁樓吧!赤崁樓址即為前述荷蘭人所建之「普羅民遮城」,位於台江內海的東岸平原上,地勢略高(台南台地、鷲嶺),建於郭懷一事件之後,周長約一百四十一公尺,樓高十公尺半,南北角有瞭望臺,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儲存糧食預留水源,作為戰時的準備。

  鄭成功率軍趕走荷蘭人後,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做為鄭家基地,普羅民遮城則做為行政中心,俗稱赤崁樓;但在清朝統治時期,裁廢承天府,赤崁樓遂逐漸傾頹。清治後期於赤崁樓殘跡上,增建了不少建築,如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日本時期,拆除大士殿時,發現了普羅民遮城遺構,遂整修做為歷史展示;現為國家一級古蹟。


  *赤崁樓文昌閣(圖左)與海神廟(圖右),建築於普羅民遮城遺構上。


  *文昌閣底下的普羅民遮城地道。


  *普羅民遮城砲台遺跡。


  *赤崁樓前的公園綠地,一旁則有九個贔屭背負大型石碑。


  *赤崁樓前的贔屭石碑。林爽文事件後,清政府把福康安平定過程,以金門花崗岩刻成十塊長方形石碑,四面碑文以漢文撰寫、四面以滿文撰寫,兩面漢滿並用。其中一面漢滿並用碑於運送過程不慎落入台南港中,便採砂岩重刻後分贈諸羅(嘉義),其餘九座立於今南門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昭和十年(1935)移往大南門甕城,民國四十九年後移到赤崁樓安置。贔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好負重。

  看完了上述眾多荷、明、清時期的歷史建築,尤其是眾多的廟宇,府城在百餘年前的繁華可見一斑。日本統治之後,其信仰建築如台南神社、開山神社(即延平郡王祠),並不位於此地,因此也就暫略不談。除此之外,其實這趟還經過了一些日本時代所留下來的建築,大多分布在鷲嶺(台南台地)西、南側,也就是日本時期台南的新中心地,諸如台南測候所、台南合同廳舍、台南州廳、台南聖母無染原罪聖堂、台南火車站等建築。


  *台南測候所(圖右),興建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建於台南市區中地勢最高的鷲嶺(海拔高度約14公尺),以圓形建物與寬煙囪狀塔樓兩部分組成,是臺灣科學觀測天候的啟蒙之地,與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恆春測候所和澎湖測候所同時規畫。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公尺、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戰後改為台南氣象局,民國六十六年於測站旁新建大樓,稱中央氣象局臺灣南區氣象中心(圖左),而原測候所的測站功能則於民國七十八年終止,現為國定古蹟。


  *台南合同廳舍,於昭和五年(1930)興建中央高塔,稱做「御大典紀念塔」,據傳為慶祝昭和天皇登基所建;由於此塔為當時台南最高建築物,後來便充作消防瞭望塔,昭和十二年(1937)於高塔兩側增建合同廳舍(聯合辦公室)。戰後該建築由消防局、派出所和空軍新生社共同使用,空軍退出後改由保警第五總隊進駐,現為市定古蹟。


  *台南州廳,為日本時期台南州的行政中心,台南市役所亦位於此處,於大正二年(1913)開始建造,大正五年(1916)完工,二戰期間遭美軍燒夷彈擊中,毀損嚴重,戰後空軍供應司令部由上海遷至台南,稍加整修後進駐,民國五十八年,台南市政府才重新遷入,至民國八十六年遷離。民國九十一年整建完工,並於隔年設為國立台灣文學館。


  *台南聖母無染原罪聖堂,設教於同治五年(1866),原位於今日成大榕園,後遷至小東門外,後於光緒十五年(1889)遷至現址;明治四十四年(1911),日本政府開闢火車站至州廳之間的大正町二丁目道路,將聖堂用地一分為二,於是將道路西北側用地變賣,並建立仿哥德式聖堂於現址,後經多次整修,成為今貌。


  *台南火車站,始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現今站房於昭和十一年(1936)落成,為宇敷赳夫所設計,外觀為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立面是由厚重之腰牆、菱形屋簷飾(二重內行鋸齒紋)及屋身所構成;建築二樓曾為全台唯一的火車站旅館部,但已歇業。

  府城身為台灣最早的聚落與中心之一,自然也有不少族群的歷史在裡面,這次造訪的建築物中,屬私人建築的有兩間,分別是「陳德聚堂」和「全台吳氏大宗祠」兩間宗祠建築。陳德聚堂為臺灣首間宗祠,其祖據傳為鄭成功部屬統領右先鋒陳澤,該堂為陳澤之府邸(另一說為陳永華之府邸),康熙五十二年(1713)陳氏族人重修為宗祠,建築物莊嚴宏偉,堂前有一對旗桿座,目前為全台陳氏大宗祠。另一間全台吳氏大宗祠建於同治七年(1868),臺灣巡道吳大廷集合全臺吳姓宗親興建,後吳大廷離職,因此直至光緒三年(1877)才由臺灣總兵吳光亮(開闢中路理番道路者)繼續召集興建。兩間祠堂目前均為國家三級古蹟。


  *陳德聚堂正面。


  *陳德聚堂前的旗桿座。


  *全台吳氏大宗祠外觀。


  *全台吳氏大宗祠。

  百年府城,歷史景點真的非常之多,多到有點讓人喘不過氣來;不過這個臺灣文化之都,是否只有老東西?其實熟悉台南的人就知道,台南有一條「藝術街」,即是現在的海安路,由於都市計畫的關係,原本府城的狹窄巷弄要拓寬,因此拆除了不少房舍,割開了明清以來的都市紋理,而一些半殘破的屋舍,則在一些藝術家的巧手下,屬於現代的藝術感在老舊的傷口上萌發了出來,這有點像是森林的天然更新,老的倒下,新的枝枒冒出,有人說拓寬海安路是個歷史保存上的錯誤,也有人認為這是府城新文化誕生的契機,或許享受當下,當做一個天然的演替,會比較開心。


  *海安路藝術街一景。


  *最後留兩張我們的照片吧!


一、參考資料
1.臺灣記憶-老古石街公議界址殘碑
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老古石街公議」石碑 (集福宮 )
3.維基百科-臺灣府城
4.維基百科-悅兌門
5.維基百科-赤崁樓
6.西羅殿
7.維基百科-台南藥王廟
8.維基百科-接官亭
9.維基百科-台南景福祠
10.維基百科-風神廟
11.台南市中西區公所-五條港文化園區
12.維基百科-祀典武廟
13.維基百科-開基武廟原正殿
14.維基百科-大天后宮
15.維基百科-開基靈佑宮
16.鬼王子羅問的部落格-馬使爺
17.維基百科-台灣首廟天壇
18.維基百科-大觀音亭興濟宮
19.維基百科-原台南測候所
20.維基百科-原台南合同廳舍
21.維基百科-原台南州廳
22.臺灣教會公報-府城百年教堂──天主教無染原罪聖母聖堂
23.維基百科-陳德聚堂
24.維基百科-全台吳氏大宗祠


2012.04.01造訪
2012.06.0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