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野地旅0520:殷海光故居與前日本海軍招待所[台北大安]


  *前日本海軍招待所主建築與一旁層層下降的迴廊屋簷,建築體主從之分立現,也帶有一絲絲幽美閒適的感覺。

  位於台大、師大之間,溫州街一帶,是大台北地區最人文薈萃之地,從日本時代起便有許多作為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校舍的建築,一旁的台北高等學校(師大前身)亦是學風鼎盛,近代臺灣學術風氣與民主的興起,也與這個區塊脫不了關係,如就在附近不到五分鐘路程的紫藤廬,便曾被當代大師、民主先驅們作為探討哲理、文化的所在,整個區域充滿了人文氣息,是台北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區塊。

  然而,溫州街地區的高地價,也受到建商的「青睞」,許多大型建案不斷的推出,都市更新政策的推波助瀾之下,嶄新的住宅大樓陸續出現,例如師大校區本部正對面的兩棟大樓,以及正在興建,高達三十八層的超高住宅,都是這個時代下的產物。然而溫州街的老宿舍群,別有一番意義,不若一般都市老舊房舍,這一區塊倘若消失,很可能也就代表著台北都會區中,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也逐漸殞落。

  溫州街附近遍布的宿舍群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台大哲學系教授,「臺灣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曾居住的寓所,該建築於民國九十二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文化局的描述是「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植物濃綠蒼翠,日據時期本區即為臺大之宿舍群,不少學者在此棲身,洋溢著濃厚學術氣息。殷海光先生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啟迪學術與社會良知,是中國自由主義重要傳承人物。建物具有與重要人物相關之保存價值,見證五0年代知識份子參與民主運動之歷史痕跡,週邊整體環境脈落,亦展現當年知識份子批判時政所處之環境氛圍。

  殷海光故居的建築量體並不大,為木造建築,但三角形的基地中有著廣大的庭院,還有殷海光親手創造的造景,包括引一小部分瑠公圳水,成為屋後的「愚公河」,也代表著殷海光推動自由思潮,不受當時政府打壓而退卻,如愚公勇往直前般的氣魄。


  *殷海光故居庭院與建築體,為水泥基底、木造結構。


  *殷海光故居內部,現在由殷海光基金會規畫開放、導覽,可自由參觀。


  *庭院中的愚公河,是一般人容易錯過,但很具有意義的造景。

  圍繞著殷海光故居,還有一整片的台大教授宿舍群,若說整片宿舍群中,殷海光故居最具有人文價值,那在歷史與建築的價值上,一旁的「前日本海軍招待所」就更勝一籌!該招待所於昭和六年(1931)由總督府官房會計科發包,營造商為本鄉會會長塜本與之助,基地總面積約1300坪,主建築與一旁的附屬建築12棟,組成了整個招待所的建築群落;建築主要採用磚造牆身,並有鑄鐵屋架,外牆樸素簡單,僅有一條溝面磚紋飾,顯得簡單大方。主建築內包括了大廚房、大餐廳與澡堂,並透過迴廊連接各附屬的住宿單元。正門與幾個側門,均使用了與附近其他宿舍群不同的卵石堆砌門柱,盡顯軍方威儀。

  前日本海軍招待所是這一區塊中,年代最古老的建築群。今日西側的雙併日式宿舍,則是在戰後日本工藝尚未失傳前所建的,包括殷海光故居也是戰後的建築,這點可從美軍在二次大戰期間(1945年)所拍攝的航空照片證實,後來於民國三十六年所拍攝的航空照片,雖然模糊,但仔細觀察之下,似乎也未有殷海光建築與其北側雙併日式宿舍的出現,因此有關殷海光故居建於昭和二十年(1945)的說法,或許值得更深入的查證。目前所得到的資訊,可能是民國四零年代所建。


  *1945年美軍空拍照片,紅色虛線範圍為前日本海軍招待所(時已捐為台北帝國大學宿舍),黃色虛線為建築體,以橘色虛線的迴廊連接;主建築體以外,最北與最南的四個獨立單元為雙併,共八間,再加上另外四個獨立建築,共十二間。含正門共有八處大小不等的入口。此時招待所西側的雙併日式宿舍與殷海光故居所在仍為菜園,一旁為瑠公圳第二霧裡薛支線。


  *民國四十七年的《一千兩百分之一台北市地形圖》,是目前可找到可見雙併宿舍與殷海光故居建築的第一張地圖。前日本海軍招待所(此時為台灣大學教職員單身宿舍)西側的雙併日式宿舍新增兩棟(最北的一棟應為日本時期舊建築)。


  *招待所西側、鄰接殷海光故居的雙併宿舍建築,牆面為磚造覆木造屋頂,造形與建材均與殷海光故居大不相同,因此推測殷海光故居為單獨的建築單元。


  *前日本海軍招待所的一處側門,卵石堆疊成的門柱是判斷招待所範圍的最好證據。


  *前日本海軍招待所正門,也是以卵石堆砌的門柱,在所有宿舍群中顯得氣派。


  *前日本海軍招待所主建築,左側為入口(門開左側而非正前方),整個建築與一旁的大學宿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前日本海軍招待所建築群,與一般的大學宿舍相比,建築可謂是雄偉壯觀,只可惜這次能造訪的原因,竟是因為一把無名火!位處精華地段的招待所用地,疑似因為捲入都市更新疑雲,目前無人居住的主建築慘遭縱火,第一時間官方說法是電線走火,不過主建築已斷水斷電,且鄰近所有房子都有人居,惡火還會挑這間無人居住的燒起,因此並不令人信服。此外,台灣過去有太多因為土地利益而惡意縱火的前車之鑑,例如花蓮林田山(野地旅0221林田山林場)、台北西本願寺、蔡瑞月舞蹈社、新北市蘆洲李家秀才厝等案例,不勝枚舉,更別說還有其他手段如搶拆,汐止周家花園、新竹潛園等都是搶拆的受害者。

  不幸中的大幸是,前日本海軍招待所主建築牆體為磚造,因此建築外牆並未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修復並不需要從頭整建,比較困難的是鑄鐵屋架已經扭曲變形,還有木造屋頂跟外覆的瓦片需要仔細整修,建築內部的裝設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夠的資料,來進行復舊工程。這次大火之後,秉持著「搶紀錄」的心情,拍得了一些照片,放在下面讓大家欣賞這絕非一般教職員宿舍的氣派。


  *從主建築南側迴廊看主建築。


  *簡潔的入口。


  *主建築體西側,外牆大致完整,但裡頭慘不忍睹。


  *因高溫而扭曲的鑄鐵屋架。


  *可能是大食堂的所在位置。


  *主建築內部的走廊與拱窗。


  *一旁的雙併住宿單元,此為主建築東南側的獨立建築,以迴廊相連接。


  *主建築南側的戶外迴廊,左右各有一雙併住宿單元,迴廊盡頭處則是兩住宿單元間類似交誼、通行入口處,與兩邊的住房再以室內走廊連結。


  *主建築的拱窗。


  *主建築北側迴廊。


  *主建築西南角的獨立隔間,可能為壁爐或加熱設施(左);外牆上應該是用於固定管線的金屬片,也頗有造形,牆面上方有溝面磚做簡單樸素的裝飾(右)。

  造訪後,想起以前曾讀過Joel Kotkin所寫的「The City – A Global History」一書,翻譯成中文是《城市的歷史》,在書中作者認為一個偉大的城市,必須要同時擁有「神聖空間」、「安全之地」以及「繁榮經濟」,缺一不可。但弔詭的是,如今的城市經常剷除凝聚城市意識的神聖空間,無論是神廟、教堂或殿宇,還是像溫州街一樣的人文精神集中之地;而縱火、搶拆等手段則是將安全之地視於無物,如此一來,現代城市就會只為了繁榮經濟而活,最終我們的城市不再安全,人們只得離開,城市步向滅亡。

  本次大火之後,此區建築引起了眾多台北人的關心,在大火後的一周內,許多關心地方文史的民眾都前來一探究竟,可見台北人仍有一些共同的意識,也同樣追求安全(即是安居樂業),希望能與繁榮經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希望這個不幸事件,能夠喚醒更多人對文化資產保存的熱情,進而讓台北成為有歷史厚度、文化底蘊以及鄉土意識的地方。希望台北市文化局或其他相關單位務必要將此建築(已公告為歷史建築,火災時已送古蹟審查)完整回復,除了還給市民一個了解過去的媒介,也要讓不肖人士知道,縱火、搶拆這招,已經徹底過時了!

◎註1:本文感謝林小昇大哥提供靈感與資訊、感謝林芬郁大姐提供文化資產保存知識並引薦參觀殷海光故居!
◎註2:前日本海軍招待所現為台灣大學公共宿舍,產權為台灣大學所有,裡頭多數建築尚有住戶,未徵得同意,請勿私入。


一、參考資料
1.中央研究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2.台大意識報-溫州街的大院子-八十年歷史的日式宿舍獨白
3.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灣大學公共宿舍
4.殷海光基金會
5.台灣大百科全書-殷海光故居
6.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殷海光故居
7.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生活札記:前日本海軍招待所暨台北帝大(臺大)老宿舍失火記


2013.02.05造訪
2013.03.0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