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野地旅0548:大田土堡-安良堡[福建三明]


  *大田土堡中的代表作安良堡一隅,展現出一般建築少有的美學觀感。

  過去幾天的行程中,看了許許多多不一樣的「集合住宅」,包括了粵北那些有如城池一般的石圍(也稱四角樓,野地旅0543客家大圍滿堂圍0544林寨古鎮客家石圍群)、以廣東梅州為中心分布的客家圍龍屋(野地旅0545僑鄉客家傳統建築群)、以及在閩西南地區常見的客家土樓(野地旅0546初溪土樓群0547洪坑、高北土樓群),都是傳統民居建築的高超工藝展現,然而,這麼多精彩的建築,卻非本次我們中國東南地區傳統民居之旅的主要目標!於是,在告別了土樓之後,我們繼續往東北行,來到了三明市的大田縣境內。我們的主要目標,便是因為《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後而聞名的「土堡」建築!

  據傳,大田縣一帶至今仍有約40座土堡,但受限於我們頂多只有一天多一點的時間,所以還在台灣時,就已經透過網路資料與Google地圖,把能夠切確找出位置的土堡整理出來,並且因應當地應該沒有土堡地圖這種東西,於是在台灣就已經把可能需要的路線簡圖畫出來,最後挑出知道切確位置的琵琶堡、安貞堡、龍會堡、潭城堡四座,以及知道可能位置的安良堡、瑞慶堡、光裕堡、芳聯堡四座。上述八座土堡中,有四座在S306省道沿線(其實根據網路資料還有更多座,但我們沒時間找),於是決定以這條省道為中心,安排路線,再納入因建築樣式而決定非去不可的安良堡;倘若還有時間,才去造訪芳聯堡,至於光裕堡和瑞慶堡,雖然這兩堡就在隔壁而已,但距離S306和大田縣城路途都太過遙遠,只得割愛。


  *大田土堡調查路線圖,此圖路線極度簡化,出發前務必查明才使用。

  我們從龍岩市的方向走G25高速公路,會從三明市轄下的永安市轉向G72高速公路,因此安排先前往位於大田縣桃源鎮東坂畬族村的「安良堡」。我想任何統整性介紹大田土堡建築的文章,都很難不選用安良堡作為封面圖,因為安良堡的造型實在太過獨特,這也讓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安良堡。車到桃源鎮下交流道後,進入鎮中,仔細看路旁有不太明顯的藍色指標牌,告訴你要從哪一條路進入東坂村。


  *從G72高速公路下交流道後,進入桃源鎮中心,並右轉進入村道,至路底即可抵達安良堡。

  進入村道之後,一開始是個寬闊的溪谷,谷中是翠綠的田野,令人心曠神怡;但不久之後,道路開始彎曲,高度開始爬升,從廣闊的景觀變成了山谷間的梯田景致,兩側的谷壁逐漸收窄進來,這才知道安良堡到底有多深山。終於到一處道路比較緩的山谷中,開始出現了年歲破百的巨木,森林稻田與玉米田是如此的近,還有幾間零星的三合院式木構房屋錯落其中,十分恬靜;突然一個轉彎,看到了高聳的土牆斜躺在山坡上,頂部還有層層級級如階梯般的懸山頂,安良堡,終於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還是只能自行驅車前往安良堡,假設你是自駕開車,看到路邊有牌子叫你停車,就停下吧,走過去也沒幾步路。我們就是不信邪,繼續往前開到安良堡前方,結果沒位子停車不說,前方可以迴車的地方還被一堆堆在地上的玉米給擋住,要搬開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辦到的!從來沒想到會被玉米擋住去路(其實前幾天就已經被堆的老高的稻稈擋住好幾次路了),只好慢慢的倒退,一不注意,後輪還差點落出小橋橋面,十分驚險。


  *通往東坂一開始是寬谷與廣袤的梯田。


  *生機盎然。


  *不久進入較陡的山區,梯田也變得零星而陡峭。


  *山谷中處處錯落著這樣的木造老房。


  *東坂村入口以及村內的巨木。


  *玉米都可以擋路了,牛群就不用太驚訝吧!


  *第一眼看到的安良堡,心中充滿無限感動!

  一般認為,「土堡建築」最初出現在宋、元時代,而盛行於明、清之際,這點產生了一個問題,也就是許多人認為土堡建築可能是福建土樓的前身,然而,今日我們已知兩種建築幾乎是同時代出現的,或許我們得換個說法:「土樓與土堡可能在某些設計上曾互通有無。」至於土堡、土樓和客家石圍(或土圍)間的關聯性哪兩者較高,光從外形來看,或許還是土堡跟土樓的關聯性強一些吧。

  大田土堡跟福建土樓的差異,一般來說有下列幾處:

一、土堡格局因地制宜,土樓則多為圓或方形

  土堡的外形可因應其地勢而有所調整,例如安良堡便是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可以蓋在坡度將近30度的斜坡上;然而土樓為了其建築的均衡和穩定,通常必須建築在平坦處,因此形制變化也就不大。洪坑土樓群的奎聚樓雖有隨著地勢而做調整,但幅度比起土堡,仍算是比例很小。

二、土堡多建於較陡的河谷深處,土樓則多位於寬闊的河谷平原

  從現存的土堡位置可知,土堡大多建築於河流上源或著寬谷靠山側,地勢坡度較大,位置較高,較能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也具有隱蔽性;土樓絕大多數則位於河谷平原(如洪坑、高北)或者寬闊的緩坡地(如初溪),由於河谷平原相對於兩側山地較低,是明顯目標,因此高大的牆體便成了土樓的必備要素。

三、土堡建築內部通常不住人,土樓則是居住與防禦結合的建築

  在早期的土堡因為建設因地制宜,規模多變,因此不易設計居民長居的房舍,居民大多居住於堡的附近,盜匪流寇侵擾時才退入堡中,進行短期抵抗,等待支援或侵擾者自行離去,是以堡內通常也無水井,只設祖堂;土樓的規則形狀有利於設計居住房舍,並且大多都擁有足夠的倉庫與水井。然而,清朝時期所興建的土堡,有一些已經開始具有長期居住功能,這是後話。

四、土堡圍牆內部設有環形跑馬廊,土樓內部則是以環形房舍外的走廊連接

  由於土堡內部不設長住房舍,因此有餘裕在堡牆內部設置可供快速支援的廊道,這也反映出土堡的武裝性格遠高過居住性格;土樓的外環為主要居住單元,因此只能透過走廊連接各間,防禦支援的能力較弱。

  上述四點,可大致區分土堡與土樓建築的差異,而這次所造訪的安良堡,完全符合上述四點的描述。安良堡所在的東坂村,位於玳瑁山山脈之中,地勢高聳偶有山間盆地,相當偏僻,安良堡建於谷中,隱蔽性非常的高,但在這樣的狹窄山谷之中,若仍選擇最低的谷地建堡,則對防禦相對不利,因此安良堡選擇建於坡地上,有很強的武裝考量。


  *建築在較狹窄的山谷中,安良堡因地制宜,選擇了坡地建堡。附近的住家受到侵擾時可入堡防禦。

  安良堡算是土堡建築中較年輕一輩的,完工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為熊姓畬族人所建造,整體外形為不規則狀,堡的立面平整,大門前有小溪流過,只有一小巧的木板橋可過河,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堡右方的圍牆筆直,而左方彎曲,各有16級級級上升,與底部足足有14公尺高的落差,並沿著跑馬廊修建48個小型隔間。堡頂收起一個圓弧形,造型優美又不失氣勢,是閩中地方建築的經典之作。

  安良堡內有一祖堂,可供作會議使用;一旁還有依著堡牆形狀所建的廂房,可見到一些廚具,大概部分曾經作為廚房,其他的可能是暫時儲存或者居住的空間。整個堡內最特殊的,大概莫過於堡牆上作用不明的橫木桿,我們戲稱是練輕功時使用的,不過實際用途實在不知道,或許是堡牆內部結構的一部份吧。我們順著跑馬廊繞一圈安良堡,隨著高度逐漸爬升,安良堡顯得越發雄偉,俯瞰堡前的谷地頗有佔山為王的感覺。據說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時曾有盜匪侵擾,但東坂的畬族人依靠著土堡的防禦,而順利度過。


  *安良堡正面,從下往上看的時候,如果真的要攻進去,光用想的就覺得累。


  *安良堡外形非常獨特,應該是找不到第二個這麼美的城堡了!


  *安良堡左側堡壁上的懸山頂,利用長鏡頭可看到堡壁上隔間的木結構。


  *非常厚實的堡壁,至少有兩公尺厚,門的地方以花崗石加強,並有三道厚木門。


  *安良堡內部,照片左邊的樓梯可通往跑馬廊。


  *安良堡內祖堂,後方的堡頂相當雄偉。


  *從右側堡壁看後方堡壁,有14公尺的落差。堡壁上夯土結構處突出的木柱不曉得有何功用?


  *堡壁上處處可見利用竹筒隔出的孔洞,用以注水防火攻,且這些注水孔角度各自不同,可以應付不同位置的起火。


  *堡壁上的槍眼。


  *從高處看右側堡壁,實在是有種說不出的美!


  *堡頂的圓形窗,讓肅殺的土堡多了點趣味。


  *從堡頂看安良堡內部配置,中央為祖堂與廂房。右側廂房部分損壞處為廚房。


  *堡壁上的隔間,以木結構搭建,用竹編塗上黃土稻稈製成牆壁,雖然年代已久,但仍然相當堅固。


  *堡壁與隔間之間有個窄窄的跑馬廊,可以聯絡堡內整圈,快速聯繫或支援(左);每個隔間的木造結構,正在整修中,不過感覺整修後反而沒那麼穩固,因為採用的是木板而非原木(右)。

  不過逛完安良堡一圈之後,想到一件事情,那便是堡內既無水井,那麼防止火攻的水要從何而來?清嘉慶年間可沒有幫浦或者消防栓這種東西,也沒有橡膠水管,或許是村民平時就會防範未然,將大部分食物與水儲存於堡內吧,不然遇到襲擊時,倉皇撤入堡中,一定無法撐太久,反倒是在堡外的流寇盜匪,只要沒有官兵或團練來驅趕,勢必可以運用家戶中的存糧進行長期戰,這也是土堡的最大缺點。

  因此比起福建土樓,大田土堡防禦性雖高,卻可能少有大型戰鬥的發生,而一旦發生大規模戰事,被攻破的機率可能也高於土樓;會這樣設計,大概是因為防禦對象大多是屬於打游擊的「流寇盜匪」,而非有組織的類軍事團體。在歷史上,曾有太平軍攻打土樓的紀錄,卻幾乎未見攻打土堡的記載,不知是因為都攻破了?還是根本連攻也不需要攻?也有可能是因為地處深山,那麼大的軍事團體也不會到這裡來。

  扣除防禦上的致命缺陷,安良堡建築是充滿了藝術品味的,一方面,畬族人在長期與客家人融合後,帶來了屋瓦、懸山頂等中國建築常見的元素,另一方面,或許也正因為畬族的文化還是與客家人有所不同,所以築堡的位置、樣式也都不同。至於到底土堡、土樓誰影響誰比較多,這便是個羅生門了,不探究也罷。

  有相逢就必定有離別,總是要離開了。回程時拍攝了幾張「廊橋」建築,雖然不是此行重點,但同樣值得一看,有機會來此的遊人請勿錯過。


  *離去前再回望一眼安良堡。


  *廊橋建築。

  要前往安良堡,除非包車,否則必須自駕,沒有大眾運輸可以抵達。如此的深山也限制了遊客前往安良堡的可能性,腹地不廣,幾台車子便停滿了,更別說東坂村附近並沒有其他的旅遊景點可搭配,耗時耗油。但這或許也正是安良堡的優勢,因為東坂村保留了純樸的民風,附近的居民都很樂於替你解惑,甚至安良堡的大門是敞開的,網路資料上有說明,假設門鎖起來,去附近的人家問一下鑰匙在哪,他們會很樂意替你開門與講解,完全免費!

  看到這麼美的建築,其實我願意支付一點門票,維持安良堡與周邊居民的基本生活,不過大概是他們也不需要,只要看到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遊人,臉上的笑容以及發自內心的感謝吧!

  安良堡,我會想念你!


2013.07.20造訪
2013.09.20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