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野地旅0617:德武河階景觀[花蓮瑞穗]


  *秀姑巒溪從花東縱谷(照片右側)轉向海岸山脈(左側)時,形成了許多曲流,並出現許多平坦的河階地形。

  離開秀姑巒溪口之後,我們決定驅車走瑞港公路,直接穿越海岸山脈回到縱谷中。瑞港公路我已經想走很多年了,但幾次搭遊覽車,都因此路線禁行甲類大客車而緣慳一面,終於這次是四個人的小客車,當然要趁機來走一趟。瑞港公路連接瑞穗與大港口兩地,主要沿著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的溪谷前進,走這條瑞港公路,一般人或許覺得蜿蜒難開,但如果能慢下來,欣賞路旁的景色,應該會有不少收穫。


  *德武河階群一帶地圖。藍色線段為舊河道遺跡。

  瑞港公路沿線的秀姑巒溪景觀,最著名的就是「德武河階」,德武是阿美族部落的名稱,而德武河階則泛指秀姑巒溪自與富源溪匯流後,轉往東流的下德武至奇美一段,秀姑巒溪曲流兩岸的平坦台地。在地形上,此段曲流被稱為「成育嵌入曲流」,所謂「成育曲流」,指的是曲流兩岸有明顯的基蝕坡(攻擊坡、凹岸)較陡與滑走坡(堆積坡、凸岸)較緩的地形特徵,而「嵌入曲流」則指的是溪流不斷的下蝕,最終像是鑲嵌進地表。

  早期的地形學者認為,秀姑巒溪在縱谷的河段,本來是古花蓮溪的上游,但後來東邊的古奇美溪因為向源侵蝕的關係切穿了海岸山脈,並且襲奪了古花蓮溪的上游,水改為自瑞穗往東流,富源溪則成為反向河改為向南流入秀姑巒溪,富源溪北側的大富地區則成為「通谷地形」,秀姑巒溪轉的彎則是「襲奪彎」,這些都屬於「河川襲奪」的地形特徵,因此「襲奪說」被大家認為是正確的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隨著科學的發達,我們逐漸了解,一般襲奪河的上游並不容易形成曲流,反而比較有可能是受到海岸山脈在奇美以東,堅硬的都巒山層火山角礫岩的阻擋,溪流容易在硬岩上游側受阻而形成曲流地形,並在下游側的硬岩區呈現直流與峽谷狀,同樣的特色,可以在台東的馬武窟溪(泰源盆地,參見野地旅0157東河橋與美蘭劇場河階)和蕃薯寮溪(野地旅0614蕃薯寮溪峽谷)看到。


  *秀姑巒溪河谷,可看到對岸高處有兩片平坦地,是高度不同的河階。下方溪畔已經下切到底岩,是掘鑿曲流的特徵。


  *從德武河階觀景台往東南方的猴子山方向看,可以發現照片中的河階地是往河流的方向逐漸傾斜,這是成育曲流的特色,凸岸多堆積所以坡度較緩,凹岸受溪水沖擊而不斷侵蝕成懸崖。


  *從德武河階觀景台往正南方看德武河階,雖被擋住部分,但仍可看到大片平坦地被開墾成農田。


  *從德武河階觀景台往西南方看,照片左側是德武河階,右側遠方有一較高的平地是舞鶴台地(野地旅0153北回歸線標、掃叭遺址),照片最右側的聚落為瑞穗東邊的瑞良社區。照片中間則是秀姑巒溪在縱谷中的主流河道。

  其實德武河階的景觀還不只如此,位在路旁的「猴子山」,其實是一個曲流頸切斷所形成的「離堆丘」地形(相關地形請參考野地旅0611春陽腱狀丘),而在猴子山的周圍,以及奇美的東側,都還可以找到舊河道的遺跡唷,只是我們身在其中,並不容易察覺,若能搭配等高線或者空拍照片,便能夠看得更清楚。

  就算不想知道這麼多,德武河階的觀景台開闊的景致,就足夠我們心曠神怡了!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2,台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4.05.17造訪
2014.11.28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