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4日

野地旅0715:覆雪合歡尖山[南投仁愛]

  *合歡山莊後方背倚著尖銳的合歡尖山。

  合歡群峰是臺灣公路最高點,也是一般民眾親近高山的最佳去處。在高達三千公尺的山區,經常能體會與平地不同的天氣與景觀,而合歡群峰也變成大家喜歡攀爬的對象,從最簡單的石門山(野地旅0088中橫二石門山)、合歡主峰,到稍有難度的合歡東峰(野地旅0090合歡東峰)、北峰(野地旅0622合歡北峰),再到比較需要長途跋涉的合歡西峰,都是著名的爬山目標。不過,在群峰之中,有一座外型很特別的「小山」,就座落於合歡山莊的後方,那就是合歡尖山了。

  合歡尖山高3217公尺,僅比名列百岳的石門山略矮20公尺,比合歡東峰、合歡主峰也只矮了約200公尺,但因為身處群山之中,所以山體並不顯得雄偉高大,反而像是站在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之中的小朋友。合歡尖山南北兩側都有步道可以登頂,距離不到100公尺,不過因為有點陡,所以在空氣稀薄的高山區,也會有點上氣不接下氣。七、八年前,我曾在五月底來到合歡尖山,在半山腰就被盛開的高山杜鵑所吸引,卻在此時相機沒電,因此未留下任何紀錄,也就沒有登頂的慾望;五年前,則是在四月初的一場雪過後,和伊特、偉珊、純鎰、春梅出遊時途經此處,在合歡尖山北登山口的舊滑訓中心看雪(野地旅0358中橫四月雪),但當時鋒面未過,氣溫只有0.5度且狂風大作,我們只拍了幾張照就龜縮回車上,依然沒有登上合歡尖山。

  這次中部的地質考察原本也不冀望來此,因為不久前才耳聞合歡山區降雪,我們的中型巴士能不能上山,大家都沒把握,沒想到,就在我們抵達時,雪已停,路已開,就這樣從新人崗(野地旅0714新人崗)一路直抵合歡山莊。原本的行程應該是要去看石門山大崩壁的向源侵蝕地形,不過此時雲霧已起,加上時間已經到了中午大家飢腸轆轆,且氣溫真的頗低,所以就打消了石門山考察的念頭,大家在合歡山莊旁的觀景平台看了看風景,聽楊貴三老師簡單介紹此處地形後,就速速上車等便當。

  *台灣公路最高點的武嶺停車場,岩石與草木上都結滿了冰,十分美麗。

  *從觀景平台遠眺合歡東峰東側山坡上的松雪樓。

  *觀景平台往東看去,遠方有雲海處為立霧溪谷,近處草坡為合歡山區千枚岩或片岩的劈理面。

  問清楚了吃便當的時間,發現有整整一個多小時,要登上合歡尖山對我而言,是綽綽有餘了。穿上我所有的衣服,就開始往積雪的合歡尖山爬上去。這是我第一次雪地爬山,儘管雪不厚,但僅穿著普通運動鞋的我,還是滑了幾次,腳踩入雪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冰鎮感。三不五時回頭,看一下合歡尖山四週的景緻,不久後就登頂了。

  *合歡尖山登山口,可看到裸露的片岩或千枚岩劈理面與合歡尖山東側坡面相同。

  *合歡尖山南側步道入口。

  *合歡尖山半山腰看合歡東峰,左下角為合歡山莊。

  *照片右上角為合歡主峰,左側為合歡東峰,中間為合歡溪谷,照片中的房子為國軍雪訓中心。此溪谷被認為是一個冰河槽谷(U形谷),並在照片中右位置有冰坎地形。

  *從合歡尖山山頂遠眺合歡北峰。

  合歡群峰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在第四紀時曾有冰河的分佈,並留下了一些冰河地形。根據楊建夫、陳毅青、陳佳宏等多個時期不同的研究,合歡尖山做為「冰蝕角峰」的存在,爭議較小,合歡尖山西側的合歡溪谷,從武嶺開始往北,呈現一個開闊的U形谷面貌。合歡尖山本身則為南、北兩處冰斗,與東側的岩石劈理共同形塑而成,尖山西面有一三角切面,是合歡溪谷中的冰河侵蝕出來的切斷山腳。

  關於合歡山區冰河地形的研究,相對於雪山、南湖大山等地是比較少的,而台灣的冰河地形也因為地處低緯度,且氣候潮濕,造成風化、侵蝕速率都很快,所以許多冰河地形的證據都已經不明顯或被抹滅了;不過基於合歡尖山容易親近的程度來看,其實挺適合做為台灣冰河地形野外教育的場所,在這方面,似乎還有一些努力的空間囉!

  下山,真是冷到不行,趕緊窩回遊覽車上吃便當囉!

  *合歡尖山附近地圖。紅色線為冰斗約略位置,黃色區塊為三角切面約略位置。


一、參考資料
1.陳毅青,2007,台灣高山凍融作用與冰緣地形分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2.陳佳宏,2011,合歡與奇萊山區之晚第四紀冰河地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3.楊貴三、沈淑敏,2010,台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6.01.20造訪
2016.06.14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