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18:蘭陽溪谷[宜蘭大同]

地點:蘭陽溪谷(英士、牛鬥)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地形學(帶隊老師:林雪美)
----------------------------------------
  話說,六月二十四日距離執筆的現在(七月十一日)已經過了將近二十天,老實說,有很多東西已經遺忘了,靠著僅存的照片,要回想起整個蘭陽溪谷,有點困難,那就盡力而為。由於時間的關係,最近實在是忙的可以,本篇就暫不提供地圖,直接就印象來說。
  當遊覽車走上了台七省道,逐漸進入了台灣兩大山脈之間,就岩性來說,雪山山脈可是有惡名昭彰的「四稜砂岩」和「媽崗砂岩」,十分堅硬,而中央山脈的變質岩則相形之下稍軟,所以有關於一些河流侵蝕地形,主要都出現在中央山脈那一部份。
  沿途所見的地形,其中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到的,是「三角切面」,我們可以看到,在河床邊就有個山脈的分支,似乎是被切斷了尾,就形成了一個很突兀的三角切面。會這樣是因為山腳被蘭陽溪給侵蝕掉了。

  *三角切面,多出現在中央山脈側。

  *廣大的蘭陽溪河床,三角切面在照片的右邊。
  看到了河床,可以發現,此處的石頭大小相當不一致,說的學術一點,也就是這個地方的石頭淘選度不好,有大有小,這主要是因為眾多支流與主流所帶出來的石礫搬運磨蝕程度不同。像是在一旁,有一條清水溪,以及再往上的梵梵溪,與蘭陽溪主流的差異就很大。

  *清水溪。
  從上圖的清水溪可以看到,出谷口處有個小小的沖積扇,那邊有一座橋橫跨清水溪,近一點看,可以發現這個沖積扇的扇端部分有個小小的崖面,這是被主流蘭陽溪所沖蝕的,我們稱做「扇階」。

  *近照清水溪沖積扇。出谷口處略高,越往扇端越平緩。

  *扇端處可看到有小小的扇階。扇階前緣即是蘭陽溪分流所經之處。

  *一旁可以見到淘選度極差的河床。
  我們繼續驅車前往更內部一點的地方,要在一個叫做「英士部落」的地方停留,途中還有看到一些別的東西,像是小型的土石扇、小小的離堆丘、其他的三角切面等等。

  *土石扇,大抵是土石崩落或著土石流所形成的一個小型扇面,與沖積扇相比,顆粒較為粗大,且淘選度不佳,坡度較陡。

  *離堆丘,意即原本跟整個山體是連在一起的,但後來被河水切穿,形成一個獨立的小丘,就稱做離堆丘。
  抵達英士部落,我們要看的是土石扇的證據。在英士這邊,有兩條橋並排的跨越了這樣一條溪(梵梵溪),溪旁有個聚落即是英士,一名騎過橋的阿伯還很熱情的跟我們說「歡迎光臨大同鄉」,甚至還有迎娶的車隊經過由我們同學們列隊的橋上。
  怎麼證明英士部落是建築在土石扇上呢?首先讓我們看到橋下的石頭,非常的大顆,淘選度極差,如此大的岩石絕非一般水流可以攜帶的。再來,看到英士部落的河堤很新,可見之前可能有增建或著重修過。

  *巨大的石頭躺在何床上,只有土石流之類的強大力量才有辦法搬動。

  *英士部落的河堤看起來還很新。
  此外,橋樑的建築也有玄機,原本此處只有一條橋,但有一次在梵梵溪發生了土石流,使得這條橋的橋墩有些許支持不住,因此,在此橋的上游幾公尺處,再建了一條更多橋墩、更堅固的橋,如此除了可以有一條更安全的僑外,也可以替原本那條橋分擔一些土石衝擊的力量。

  *兩條橋並排。
  再來,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東西,就是土石流的發生,通常分做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土石崩落的地方,我們叫做發生區,第二個是土石搬運的路徑,叫做搬運區,第三個是土石停留的地方,稱做堆積區。站在橋上,我們可以清晰的見到此三區。

  *在遠方山頂的發生區。崩落的痕跡依舊明顯。

  *梵梵溪河床即為搬運區。

  *梵梵溪注入蘭陽溪後,地勢變平坦,所以是堆積區。
  更危險的是什麼呢?就是在屋子所在地,其實還可以隱約看到,就是一個坡度頗陡的土石扇呢!土石流所流過的地方不但不代表安全,反而還代表很有機會再次發生,儘早撤離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

  *部落中的土石扇地形,可見到房子都沿著所謂的「山坡」向上建築,其實這是一個土石扇。
  要離開英士部落了,我們衷心的祝福這個地方熱情的村民們,能夠避免於任何災難的威脅!

  *來張梵梵溪好了。
  往原路回去,來到另一個地方叫做牛鬥,那邊有個不是很明顯的向斜岩層露頭,大家在那裡動手操作羅盤傾斜儀,七手八腳的我們,只期待趕快回車上,因為真的很熱。

  *雪山山脈的塊狀砂岩,質地比較硬,但表層有風化,所以易剝落。
  測量完這裡,這一趟溪谷行也差不多了,中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好好走好好看,但是以後如果有機會,還是很建議各位熱愛自然的同好們,能走一趟台七省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