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野地旅0056:金門之軍事建築篇[金門縣]

地點:金門縣
日期: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二日至四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大家都知道,近代的金門是個打仗的地方。

  在講金門的軍事建築前,還是先來簡單了解一下金門的歷史。漢人最早在金門的開墾紀錄是晉朝,西元803年唐代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州(金門古稱浯州)為其一,是金門設置行政機關之始。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御千戶所為十二所之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

  南明時期金門為鄭氏政權所掌握,在清代於1664攻陷金門後採取遷界措施,居民皆往內陸遷移三十里,島上無人煙。1674年至1679年鄭氏再度佔領,至1680年再度被清軍攻陷,1683年攻克台灣後,實施復界,居民才得以返回金門。1914年清代劃界取消,由同安縣分離出思明縣,金門屬之,隔年金門脫離思明縣獨立設縣。1937年日軍佔領,直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為止,迄今為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

  1949年6月,中華民國國軍首次在金門設置要塞總台,鋪設線路建築工事,10月24日晚上9點,共軍登金門,引發古寧頭戰役(共軍稱金門戰役),28日戰鬥大抵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共軍第253團團長徐博在北太武山的山洞中靠挖地瓜維生,等待共軍二次登陸,直至隔年一月(即戰事結束後三個月)才被國軍發現。

  八二三砲戰(大陸稱金門砲戰)(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是繼海南島戰役、舟山戰役及古寧頭戰役後,共軍砲擊金門的中華民國國軍,這場砲戰產生一場長期軍事對抗。共軍在砲戰時(8月23日-10月5日)向金門射擊砲彈幾乎達五十萬發(475,000發砲彈),中華民國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防部)司令當時是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胡璉將軍要求死守金門,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其後中華民國陸軍獲得八吋口徑榴彈砲,開始反擊位於廈門的共軍。後來共軍放棄封鎖,宣佈改採「單打雙停」的方針,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

  八二三砲戰後兩年共軍又陸續發動了兩次小型砲戰,此後逐漸流為政治形式的砲擊,僅發射宣傳彈或零星掃射,直至1979年中共與美國建立正式關係,中共才正式宣布停止長達21年的砲擊。而金門菜刀的傳奇也由此誕生。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設立,是首座為了維護歷史文化資產以及戰史的國家公園,並兼具自然保育功能,也是台灣第六座國家公園,第一座離島的國家公園。

  這次去金門,主要去了幾個軍事建築,其一是位在金寧鄉慈湖海邊的三角堡,其二是金沙鎮金門島最北端的馬山觀測所,其三是金城鎮外的小島建功嶼,其四是在金寧鄉西浦頭附近的長寮藝術碉堡。除此之外,在各個大小村落中見到的防空洞等建築,以及一些用來「砥礪軍心」的標示性建築物均在此列。而軍事標語則留待下篇再討論。至於大家熟悉的翟山坑道、瓊林坑道、八二三戰史館、太武山等因為沒去,就不提了,網路上資料應該也不少。

  首先來看第一個去的長寮藝術碉堡。對於長寮藝術碉堡,我第一眼的印象是-「它是個廢墟」,而實際上,它也真的是個廢墟,長寮是地名,碉堡則因為曾經是國軍駐守的地方,至於藝術,讓我覺得它的名字很突兀,一查,原來金門縣政府曾向軍方借用此地舉辦金門碉堡藝術節活動,現在則為重劃區。

  我想碉堡會建在長寮這個地方,主要是因為它位於紅土台地西緣的崖上,有居高臨下的優點,對於從西岸登陸的共軍有良好的抵禦能力。紅土台地上的樹叢中就是碉堡群,而碉堡群遠望大陸,則是一片平坦,所有登陸的敵軍都將無所遁形。


  *在紅土區的長寮藝術碉堡。

  現在幾乎找不到這個碉堡當初的用途的資料了,在網路上按下搜尋,只能看到長寮碉堡群在藝術節時那短暫的光彩奪目,詩人寫師,藝人獻樂,而碉堡應該有的肅殺氣氛早已隨著歷史洪流而去。詩人詹澈寫了詩描寫長寮碉堡群如下:

碉堡˙寄居你的身體
    「你是砲火中死去的幽魂嗎 
   回來巡視你駐守的碉堡 
   這碉堡其實如你荒廢的身體 
   你寄居後驀然離去 
     如今 
   這碉堡是一個休閒寄居的旅店 
   砲聲是對岸中秋的煙火 
   無須驚嚇 
   你的故鄉也許就在對岸的鄉村 
   要回去探視父母 
   請安心的坐船回去 
   碉堡會以含笑的眼睛送你過去 
     記得 
   這碉堡如你寄居的身體 
   你是戰火中死去的幽魂   」

等待死亡的碉堡
  「等待死亡的碉堡 
   在滾動著浪濤的海岸線上浮沉的碉堡 
   彷彿逐漸往山坡上定居了 
   例如那些沒有回到海岸的龜殼 
   例如那些在雨後聚集草叢中的蝸牛 
   碉堡是孤獨和寂寞的 
   然而它的存在 
   是為了更多人的死亡 
   讓它死亡吧 
   讓從海岸一直排列到山頭的碉堡 
   都似一個個待遷的墳塚       」

  從詹澈的這兩首詩可以看出,長寮碉堡其實是已經在等待死亡了,在金門碉堡藝術節過後,縣議會有議員提出:「為了給兩岸觀光客共同良好的觀感,應盡速清除廢棄碉堡」的議案,長寮碉堡的存廢,最後在「程序定義」下做出了以下的決定:「倘若要繼續舉辦文化藝術節活動,則應撥給金門縣政府做無償借用;若不再舉辦,則由縣政府交還軍方,拆除與否則由軍方決定。」聽起來似乎沒有任何可以疑慮的地方,實際上,在金門縣觀光局消費了一次長寮碉堡後,就將這個原本已經是奄奄一息的碉堡,趁著真正死亡之前交還軍方,然後將此區畫為重劃區,倘若軍方拆除了,就有理由做其他的開發。

  以一個外地觀光客,一個讀地理,一個愛歷史的人來說,或許長寮藝術碉堡的歷史地位不是那麼高,地理意義也遠不如古寧頭,但是總是希望能看到它;而以一個在地人來說,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來每天見到它,或許它就真的只是一個長草、下雨時不斷被沖蝕,現在一旁還種了小麥的地方,多種一點小麥有什麼不好呢?

  如果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我並不反對它拆,但我也不贊成貿然的拆,畢竟它是金門記憶的一部分。


  *廢棄的碉堡其實頗具規模。


  *紅土台地樹叢中,就是碉堡群。


  *也有一些孤立在紅土丘上的小碉堡。


  *爬上一個碉堡看看,要先穿越樹叢跟雜草。


  *碉堡最後殘喘的身影。

  老實說一句話,現在不拆,總有一天,大自然會幫你拆掉。

  離開長寮藝術碉堡,下一個軍事據點是慈湖海邊的三角堡。三角堡面向大嶝、小嶝,背對慈湖,整體呈現三角形,故得名。為建在沙灘上一明顯碉堡,四週沙灘則埋有地雷,遊客勿入。在金門國家公園從國軍手中接管之後,進行排雷、整建,在今年一月十九日正式開放觀光客入內參觀,一旁還有個裝置藝術如大喇叭筒,頗引人注目。

  「三角堡」與中國廈門相距約一萬公尺,在兩岸對峙時期,負有監控大、小金門間金烈水道及防守慈堤防務的任務,為達成堅強固守,營區內外工事完備,外圍除環繞有塊石堆砌之護城壕溝外、另滿佈刺絲網、詭雷等防禦設施,內部則以坑道串聯各機槍堡,射口密佈,營區雖小惟結構堅實,易守難攻,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


  *詭異的裝置藝術。


  *碉堡外觀。


  *碉堡四週有壕溝。


  *解說牌上可以清楚看見三角堡的形勢。


  *通道盡頭就是射擊區,射擊軍紀即寫在牆上。


  *從射擊孔往外看。


  *外頭的機槍砲陣地。


  *附近海灘上的反登陸樁。

  因為政治時空的轉換,三角堡如今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軍事地位,在國軍人事精簡下,三角堡被空置在那,遂成了附近慈湖鳥類的棲息地,人文的光環退去之後,很快的自然又重新的回到了三角堡。我們去的這一天,海上有霧,視野並不清楚,但在晴天時,由於兩岸僅距離十公里,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離開三角堡,我們來看下一個軍事建築物-李光前將軍廟。我們並沒有進去仔細看,只知道李光前是國軍團長,在古寧頭戰役時戰死,遂建廟紀念。類似李光前將軍廟的廟宇,在大小金門都還有很多,這類廟宇的用意在於紀念戰時偉人,砥礪軍士氣節,對於戰爭地區有士氣上的正面作用。

  李光前,字帆天,湖南平江人,中央軍校16期畢業,在抗戰勘亂時代屢次建功,於民國38年以團長身份駐守金門。殉國於西浦頭附近的平原區(靠近長寮碉堡),鄉民有感其衛國英勇,遂自行追祀為將軍,並於民國四十年建廟,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有祭祀儀式。


  *李光前團長殉國紀念碑。


  *李光前將軍廟,兩側廟門石獅用站衛兵取代了!

  離開李光前將軍廟,往古寧頭地區,馬上就可以看到一個類似城樓的建築,這邊也是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在林厝這個村落中曾經殲滅共軍,遂在這邊設碑紀念。


  *古寧頭的小城樓。


  *林厝浴血殲敵紀念碑。

  接著下一個軍事建築區,則是金沙鎮最北端的馬山觀測所,在這邊就是我們所熟悉,對中國大陸播音的地方,此地地勢險要,從觀測所建在海邊小丘上,易守難攻。整個觀測所建在花崗片麻岩區,坑道堅硬耐炸。馬山距離大陸角嶼僅2100公尺,退潮時1800公尺,為金門本島距大陸最近的據點。整個觀測所係由濱海小山丘開挖坑道而成,相當隱密。昔日裝設有大型望遠鏡,監控對岸海空動靜。原為戒備森嚴的軍事設施,近年由於金門國家公園成立,開放民眾參觀,遂成為熱門景點。

  馬山觀測所今日仍有軍方單位駐守,根據資料需以身份證件換取參觀證方得准許通行,但我們一群人就不知不覺得跑進去了。觀測所內部則為一林道,林道左側為昔日向對岸心戰喊話的馬山播音站(俗稱喊話站),曾設有48個巨型播音喇叭。包括已故歌星鄧麗君亦曾在此播音,據說現在偶爾會播放流行音樂及閩南語歌曲。林道末端則為還我河山標語,一旁則是觀測所大門。

  進入觀測所大門後,須需通過一段全長174公尺的戰備坑道(此處禁止攝影),設有機槍堡等軍事設拖,亦有戰爭時期相關照片展覽。參觀者隨坑道逐漸降至海濱,方能抵達位於海岸旁的觀測所本體。觀測所開一縫可觀察對岸情勢,天氣好時甚至僅需肉眼即可看得對岸之漁村,可惜當天天氣不佳,只能隱隱約約看見。


  *馬山觀測所入口處。


  *大大的馬山二字。


  *營區內的林道。


  *觀測所大門。


  *從機槍孔眺望外面,隱隱約約可以看見海面上有個島,就是大陸的角嶼。


  *馬山播音站。


  *馬山入口旁可以走去海邊,路的兩旁都用鐵絲網圍起來,因為裡面有地雷。


  *地雷,危險!


  *馬山旁邊是一大片發育很完整的沙灘,在台灣一定是海水浴場,這邊有反登陸樁跟地雷。

  在這邊發生了一點小插曲,偉銘的手機在海邊赫然發現,糟到對岸「中國移動通訊」蓋台,我的還是台灣大哥大,其他人的還是中華電信,我們看到寫著簡體字的「中国移动」真的挺好笑的,聽阿喜老師說,在對岸有一個小角落,也會被蓋台變成中華電信唷。請注意,不要因為變成中國移動就傻傻的打給同學,說自己在對岸打電話,漫遊費率可是很貴的!

  再來看的是金城鎮的莒光樓,當初建造是蔣介石為了提振士氣,將中國傳統建築與防禦性的敵樓混搭建成,在莒光樓上可以眺望金城地區,現在的莒光樓內做為軍事文物展示館。莒光樓外有幾門明鄭時期的大砲,讓人有活在古代的一種感覺。


  *莒光樓外觀。一旁還有金門著名的電話亭!


  *從莒光樓頂樓看出去。


  *晴天時應該是很清楚的。

  再來看金湖鎮陽宅的國軍營地。這裡以前是幹麻的雖然我不是很清楚,但在這邊看到了一些很有趣的建築物,一如國軍電影院,二如所謂的司令台,三如公共浴室,都可以了解到,陽宅這個地方應該是以前的指揮、駐紮的地方。


  *金東電影院,上面還有國徽。


  *司令台被取名為中正台。


  *龍陵是金門許多戰備地方使用的名字,龍陵浴室想必也就是軍人洗澡的地方囉。

  在金湖鎮的山外,我們發現了一間已經廢棄,或許是正在整建的建築物,牆上還畫有中國地圖,裡面有國徽和國旗,仔細一看,入口處寫著三個大字「兵棋室」,看來是以前司令和參謀在裡面「兵棋推演」的地方囉!十分的特別。


  *兵棋室。


  *破舊的內部。


  *外牆畫有地圖。

  再來,我們再看金城鎮外海上,與烈嶼之間水道中的「建功嶼」,在前面地質地形篇,就已經有做過簡單的介紹,現在,登島來看。建功嶼,國軍編號第W038據點,古名珠嶼、鰲嶼、痲瘋礁,民國四十九年改名建功嶼,民國三十八年起為防止共軍入侵浯江口及烈嶼水道,國軍即利用原有礁石,建築工事,成為世界少見的海島型碉堡,駐軍更在此植樹偽裝,同時也美化了此一海中小島。此據點有一步兵加強排的編制,現由國軍金西旅管轄。建功嶼附近海域原有居民在淺灘中插石柱,吸引蚵仔附著,所以蚵仔也是金門非常有名的一種特產,體型雖小但味道鮮美,連我這個平常在台灣不怎麼愛吃蚵仔的人,到了金門也連吃了三天不覺反胃!

  登上建功嶼,可發現島上的工事和三角堡不同,建功嶼是五角形的,內配有多種機槍、步槍。碉堡四周用鐵絲網圍起,另外有一宣善士官長紀念碑,紀念他在建築此一工事時因為意外而殉國的事蹟。整個建功嶼裡面看起來就是個小型的城堡,用花崗岩和混凝土建築而成,內有浴廁等民生必須設施,可供長期駐守。


  *建功嶼在海中的樣子。


  *從大金門走往建功嶼的石頭路。


  *路上長滿了鮮蚵呢!


  *近照建功嶼。


  *建功嶼入口。


  *宣善士官長紀念碑。


  *建功嶼工事內部模樣。


  *建功嶼武器配置與火網圖。

  各地的軍事建築都看了,來簡單的看一下民間的防空洞。防空洞的型制大約都一樣,至少兩個出口,有個高出地表的門,內有樓梯可向下走。通常在聚落中央或著附近,方便躲藏。有些防空洞口會寫有軍事標語。現在和平慣了,防空洞內變成了大垃圾桶,下雨時常積水,其實環境並不是很好。


  *民宅之間的防空洞。(金寧鄉南山)


  *和上一張圖同一個防空洞的上方有通氣口,凸起可防止水流入。


  *刻有字樣的防空洞口。(烈嶼鄉林邊)

  看了這麼多軍事建築,我們更能夠想到,金門地方過去慘烈的軍事史,更應該能夠珍惜現在的和平日子,唯有和平我們才能夠如此平心靜氣,甚至帶點戲謔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史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