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70:火焰山[新疆吐魯番]

地點: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吐魯番市,火焰山風景區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六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中國地形(帶隊老師:林雪美)

---------------------------------------


  *火焰山,以其山體上溝谷形似熊熊火焰,以及火紅的顏色而得名。

  小時候大家應該都讀過明朝吳承恩所寫的《西遊記》,裡頭的一個場景就發生在火焰山,《西遊記》的第五十九、六十回寫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為此地增添不少神秘面紗,在書中是這麼描述火焰山的:「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裡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週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基本上是有些誇張,但此處確實是十分的高溫乾燥,站在這裡,真的有一種要被烤熟的感覺。

  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窪地中,最高處海拔約為831.7公尺,與低於海平面的吐魯番窪地艾丁湖一帶相比有約1000公尺的高差;山體呈東西走向,東起吐魯番市善鄯縣蘭幹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是桃兒溝,長約98公里,南北向最寬處約有10公里,橫亙於吐魯番窪地北側,阻隔了市區與北天山。火焰山的地質屬於侏儸紀至第三紀期間海底沉積物所形成的紅色砂岩,古書稱之為赤石山,維吾爾族語則稱之「克孜勒塔格」,為「紅山」的意思,海底沉積物在後來的地殼擠壓中被擠出海水,並且在吐魯番窪地下陷的同時因「地殼均衡理論」所描述的相對抬升,形成與天山、崑崙山等相似的橫向山脈;此外,山體本身因擠壓的關係而形成許多與山脈走向垂直的南北向溝谷,例如前面所提到的「葡萄溝」(野地旅0268葡萄溝)就是其中一條。此外,火焰山雖看起來光禿禿毫無生機,但它的存在其實對於吐魯番窪地的居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每年到春、夏季時,北天山開始大量融雪,使得流往漥地的水量大增,在礫漠上大水亂竄,還好有火焰山擋住北方的雪水,阻止洪水肆虐,並且在火焰山北側下滲至地層中,為坎兒井提供了穩定的水源。所以,火焰山,或許也可以稱作吐魯番的生命之山吧。

  不過,如果親身接近火焰山,還是會被此處的高溫所震懾。吐魯番窪地年降雨量約是16公厘,多是集中的暴雨所降,平時一滴水也沒有;夏季平均氣溫達攝氏45度,地表溫度更可以達到平均攝氏73度,極高溫可超過攝氏80度,真的非常嚇人。要看地表溫度很簡單,在景區中有一根金箍棒造型的地表溫度計,我們因為是一大早去(北京時間上午八點,新疆時間上午六點),地表還未增溫完成,大概是39度吧,已經很熱了,我不知道為什麼居然會穿著涼鞋在此走來走去,腳都快熟了。也因此,入園口以及相關展示廳都是建在地下唷,一來溫度較低,二來也避免破壞此區景觀的完整性,算是挺不錯的建設方式。


  *火焰山風景區的地下展館。


  *國家3A級景區,想不通為何不是5A,大概研究、展示還不夠完善;一旁有新疆攝影之鄉的牌子。


  *一開始進入地下通道,兩旁雕刻的是西遊記故事。


  *金箍棒造型的地表溫度計。

  走出展館,火焰山就在眼前。火焰山本身因不同時期的沉積物而有不同的顏色,溝谷侵蝕狀況也不同,看起來就是有多層次變化的火燄。山體四周則是礫漠地形,遍佈著直徑約五到十公分的黑色礫石,且有些受到長期的單向風侵蝕而成為「風稜石」,據雪美老師說,以前常見,現在大概是被撿光了,較不好找。我很想靠近火焰山本體,於是從展館開始往山體走,走了約十來分鐘才走一半,腳感覺都要燒起來了,難怪一般人都是搭車(但我沒看到怎麼搭車),據說有人攀上火焰山頂,好像不是很好爬。那我們這種裝備不齊全的人,還是遙望火焰山就好了。


  *火焰山前和惠君跟火焰山合影,難得我的相機中有我出現,請勿模仿我的穿著(無袖加涼鞋)。


  *火焰山本體,溝谷密集,像是熊熊火焰。


  *火焰山前的礫漠地形。


  *一顆礫石,被風稜的模樣不是很明顯。


  *超多層次的火焰山溝谷,美麗至極!

  雖然這個地方很美,但若沒有車子前往山腳,我是一點也不想久留,隨著時間推進中午,氣溫越來越高,難以忍耐,與台灣的悶熱不同,這個地方是灼熱,就好像是烤箱一樣,我們時間一到,趕緊上車,因為據說下一個景點也是非常的美麗!那火焰山嘛,我想我們就照片中相見即可。
 
 
一、參考資料
1.資源網-新疆火焰山旅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