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

野地旅0311:牡丹車站與貂山古道[台北雙溪]


  *貂山古道一景,此時的貂山古道是在芒花簇擁之中。

  台北的雙溪、瑞芳一帶,早年即富有濃濃的礦業社會色彩,在台灣大多數以農業或海外貿易為主的社會中,這裡總透露出了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風情,是以礦業沒落、觀光興起後,此處能夠吸引這麼多遊客的重要原因。發達的礦業,造就許多不同的礦業聚落,礦業聚落之間為了彼此聯繫,也出現了不少的山間小徑,時至今日,或許因為礦業聚落特色獨具,也或許是因為幾部電影的拍攝,使雙溪、瑞芳一帶成了現下許多人假日休閒登山的選擇,像是大粗坑古道(野地旅0122大粗坑古道)即為知名導演吳念真的出生地,凡是受到這種「礦業文化」或「電影行銷」薰陶的地方,每到假日,都熱鬧非凡。

  去年三月,我和峻鳴以猴硐車站為起點,繞行三貂嶺古道(又稱金字碑古道,野地旅0120三貂嶺古道)、102縣道與大粗坑古道後,檢視了附近的地圖,其中有一條「貂山古道」吸引著我們,並在搜尋的同時,發現不少人攀登無耳茶壺山到燦光寮山之間的路徑,風景絕佳,便相約有一天一定要去爬爬。我們設計的兩條路線,分別是從牡丹車站徒步登貂山古道,接草山戰備道路往102縣道,再轉往小粗坑古道,至猴硐車站返程,以及從無耳茶壺山登山,連登半屏山、燦光寮山(一等三角點),再由本山步道至黃金神社一帶。可惜因為種種因素,始終沒有成行,直到這個周末。

  這次我們總共一行十個人,打算把上面所提到的貂山古道連走小粗坑古道的路線完成,然而好死不死,每次我跟峻鳴要走東北角的古道,都會很有默契的「忘記帶地圖」,用那僅存的記憶來記路,實在是挺冒險的。我們早上八點半抵達牡丹火車站,要前往貂山古道或燦光寮步道,牡丹車站都是一個不能錯過的景點;牡丹車站始設於大正十一年(1922),名為武丹坑站,至民國五十三年改稱牡丹站,今日等級為甲種簡易站,設有站員,由雙溪站管理。牡丹站位於三貂嶺與雙溪站間,此段的鐵道有個上坡,被稱為牡丹坡,許多貨列均須在雙溪站或猴硐站加掛車頭,以免開不上去;此外,牡丹站本身則是特別的月彎形月台,也讓拍照起來更有層次。除了站體本身,第二月台最東側處,可以照到牡丹溪岸特別的聚落外觀,別有風味。


  *牡丹站的月彎形站體。


  *牡丹站,特大的站名牌是北迴線-宜蘭線常見的車站元素。


  *牡丹溪與溪畔聚落。

  牡丹車站前就有指標指向貂山古道,若擔心走錯路,只要記得往牡丹國小的方向,過國小後沿著牡丹溪往上游走,大約有三公里的柏油路要踢,隨後抵達定福聚落(又稱十三層聚落),過定福後不久即可見到指標,為一叉路,直行往貂山,右轉往燦光寮步道,基本上兩條路上稜線後可由草山戰備道相連。自此開始行走貂山古道,是一連串的之字形陡上坡,有不少人會想要走一段、休一段,但我覺得走這樣的斜坡道上山,必須得一鼓作氣,並且調整好呼吸,才能夠比較快速而順利的爬上去,一直停留反而會覺得難以繼續。

  陡坡大約告一段落,在右手側即出現幾間石頭厝,由砂岩砌成,大多只剩下斷垣殘壁,比較內部的房舍則似乎被作為工寮使用,階梯生苔,令人立足不穩,可見應該有好長一段時間無人踏足。石頭厝不遠處,設立有「古道探幽」碑,無甚特色。續前行,由陡坡變成水泥階梯,這個階梯的級距對於我們這種身高170上下的人來說,真的是有點不好走,而此段沿途也較無展望,因此爬起來相對的比較累人。


  *通往貂山古道的道路,前方的山頭似乎是牡丹山南段。


  *定福聚落中的地標,老榕樹。


  *貂山古道入口(左)與燦光寮步道入口(右)。


  *上坡爬得累了,小休息一下。


  *廢棄石頭厝。


  *砂岩砌成的石牆。


  *古道探幽碑。


  *不斷爬升的水泥階梯。

  當爬階梯爬到兩腳逐漸發麻時,路邊又有一個告示牌,寫的是台灣金屬採礦場事務所遺址,環顧四週,沒看到什麼,後來走進去樹叢之中,看到了一些駁坎遺跡,大概這就是事務所遺址吧,其他地方植物生長茂密,什麼也看不到。明治三十一年(1898)發現金礦後,樹梅礦場的開採讓九份、雙溪一帶逐漸繁榮,事務所建於此處,提供醫療、休息等功能,貂山古道也在此時達到最大功能,作為聯繫雙溪、九份間的貿易往來。事務所所在地在台灣堡圖上已經可以見到初具規模的小聚落,名為武丹坑,武丹坑北方則有金礦礦坑。

  離開後續行,不久抵達了一個小平台,此處即為「無緣之墓」的所在,電影「無言的山丘」中亦有小篇幅的提到無緣之墓。無緣之墓立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至於為何要立這無緣之墓,有四種說法,讓各位自己去查、看看無言的山丘,或者親臨現場體會一下;無緣之墓的來由大致上都與礦業發展有關,當然可以搭配上一些淒美的愛情故事,讓整個貂山古道更有意境,也是不錯的選擇。


  *礦場事務所就在照片右側的荒煙漫草中。


  *姑婆芋下方有一些小規模駁坎,已經分不清楚全貌。


  *無緣之墓。


  *無緣之墓近照。

  離開無緣之墓,海拔逐漸升高,從樹林逐漸轉變成為大片的芒草原,盛開的芒花讓整個山都白了頭。芒花海雖然沒有台北花博那種繽紛的色彩,但卻多了一分樸實的感覺,搭配上貂山地區,已經沒落的歷史榮光,芒花海與歷史似乎更為滄桑,在這裡,沒有太多的遊客喧嘩,整個山頭都是我們的,彼此間相顧無言,似乎是在重演無言的山丘一樣,不過從嘆息,變成了欣賞。


  *從貂山古道回望牡丹聚落。


  *高度已經爬升到逼近五百公尺。


  *滿山白頭芒花出現。遠方歪斜的電線杆據其他山友旅記推測,為地表潛移所導致。


  *路中偶有幾處崩塌地,不影響通過。


  *小徑已經被芒花所覆蓋了。


  *滿山遍野的芒花。


  *後方牡丹山山頭因火成岩出露,十分堅硬,植被不多,連芒草都沒有。

  *往本山的方向看去,迎風面都是芒花,背風側才出現樹林。

  約上午十一點,抵達貂山古道越嶺處,接往草山戰備道路,該處有一「金山福德宮」,為廟中廟形式,造型、樣式與配件都相當古樸,推測為日治時期,因樹梅礦場設立,使貂山古道使用率增加,而設立的土地公廟,在牡丹側也有一土地公廟,但已改建。我們在此吃午餐、話家常,順便避避風,待補充體力完成,繼續本日後半的行程。

  本日後半的行程整個就是出乎意料之外。


  *金山福德宮。


  *廟中廟的形式。


  *在土地公廟前稍作休息、補充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