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野地旅0353:三仙台[台東成功]


  *三仙台,因小島上有三顆巨岩而得名。

  三仙台,大概是台東海岸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了,特殊的自然景觀、終年高照的艷陽、清澈見底的海水以及走死人不償命的八拱橋,大概就是三仙台的最大賣點。我們這趟出遊也讓春梅終於在此一償「摸摸太平洋海水」的願望。當然我們另外四個人對於摸太平洋的海水這件事情,可說是完全提不起勁啊!因此決定趁著上半日陽光充足的時候,趕緊去繞島一周,看看三仙台的景致。

  多年之前,我曾經造訪過三仙台一次,當時我大概只是個國小生,我對三仙台最大的印象,除了撥開礫石灘之後就可以看到不少黃碧玉(含鐵質石英結晶),以及對當時人小腿短的我來說,走起來十分吃力的八拱橋;至於三仙台嶼上面有些什麼,我倒是一概沒有印象。


  *三仙台附近地形圖。

  要去三仙台,應該會有不少遊客選擇在成功鎮上住一晚,像我們這種一大早從台東市出發的人應該比較少一些,不過整體來說距離並不遠。我們大約是接近中午時刻抵達三仙台,遊客雖多,但我們運氣很好的,只花了一秒鐘就在遊客中心旁找到停車位。買了飲料(三仙台很熱)之後就往三仙台嶼移動。在此之前,會先經過一片走在珊瑚礁間的步道,宣告著這裡真的是熱帶。


  *三仙台嶼以及岬角的南岸均有大片的珊瑚礁岩。

  不久就可以看到我記憶中崩潰的八拱橋,不知當年建設此橋時,為何建成這種不斷爬上爬下的拱橋,有一說是取「八仙過海」之意,不過三仙台只有三仙(呂洞賓、何仙姑和李鐵拐,也不知為何是他們三仙)。三仙台遠遠看,就像幾顆黑黑的巨石,配上碧海藍天以及幾抹濱海植物的翠綠,是一幅相當和諧的海岸景色(除了人實在很多以外)。

  爬過八拱橋,對於現在手腳長度已經倍增,而正好年輕力盛的我看來已經不構成障礙,但是看到一旁的小妹妹、老人家,還有短腿的寵物狗,還真是要了他們的命。八拱橋上風景確實相當不錯,往東看可以盡覽三仙台嶼的西半側,往西看則可以看到圓弧形的海灘以及海階地形,往下則有清澈見底的海水和珊瑚礁岩,令人心情大大愉悅。


  *三仙台北側的礫石海灘,遠處則可看到頂部平坦的海階地形。


  *三仙台嶼,中央高起的為火山角礫岩塊,四周則有珊瑚礁圍繞。


  *八拱橋跨越的小水道。

  登上三仙台嶼,迎面而來的是大片的林投林,走在規畫好的木棧道上,遠望黑色巨岩。不久後來到一座涼亭,許多人在此休息、吃午餐,涼亭旁就是環繞西山頭的木棧道,此段步道平坦好走,也能近距離觀察火山角礫岩的結構,此外,剛好就在這個季節,三仙台的草坡上有一些台灣百合正在綻放著,是意外的驚喜。沿著步道可以走到東山頭,此處比較崎嶇難走,卻是許多釣客以及地形景觀愛好者的天堂。

  三仙台的形成其實相當複雜。在地質上,我們稱黑色巨岩(東、西二山頭)為都巒山層的火山角礫岩,而且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圖上,註記為「滑移岩塊」。根據地質學者陳文山等人的研究推測,台灣東部由於位處聚合型板塊交界帶附近,地震多、地質作用猛烈且旺盛,大約在上新世到更新世之間,火山島弧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了「弧陸碰撞」,海岸山脈快速隆起,多地震,導致地表發生許多大規模的崩移事件,三仙台的黑色巨岩就是此時滑移崩落至海邊的(東西向長約1.5公里)。隨著熱帶海洋環境的滋養,黑色堅硬的巨岩也成了珊瑚生長的良好環境(海水清澈、水溫適宜、基底堅硬穩固),而沿著巨岩靠近台灣本島側生成大片珊瑚礁;而巨岩東側則可能因為海流較強,不適合珊瑚固著,因此珊瑚礁發育較少。最後,整個東海岸因陸地不斷抬升,所以將珊瑚礁抬出水面,成為現在所看到三仙台西側有大片平坦腹地,而東側卻海崖緊鄰岩塊的地形特色。

  在陸地抬升的過程中,三仙台巨岩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海蝕地形,例如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門,部分海蝕地形今日已無法被海浪作用,可證實此處確實有陸地抬升;而在此同時,三仙台西側的珊瑚礁岩也逐漸被海浪侵蝕,最後與台灣本島分離,成為三仙台嶼。


  *八拱橋看三仙台黑色巨岩,以及巨岩西側廣大的珊瑚礁底盤。


  *西山頭的環形步道,遠方為東山頭。


  *台灣百合。


  *東山頭處巨岩直接臨海。


  *尚受到海浪侵蝕的海蝕溝地形,此處是釣客聚集處。


  *東山頭中的合歡洞,為一長約百公尺的海蝕隧道。


  *東山頭南側,有淺灰色的火山凝灰岩出露,與山頭本身火山角礫岩同為滑移岩塊。


  *從東山頭處回望西山頭,真的是一塊巨岩。

  遊歷了東西二山頭,我們大約花了一個小時左右(走的算快),隨後沿著原路回到八拱橋,這才發現我搜尋已久的三仙台一等三角點居然是在平地上(海拔僅七公尺),從木棧道岔出去的一條小徑。礙於時間關係,就沒有前往摸摸三角點,而是直奔三仙台北側海岸,讓春梅摸摸海水。

  此處的礫灘卵石蠻大的,灘前緣很陡,代表此處波浪的營力其實很強,海浪來來回回帶動圓磨的卵石移動,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就好像在阿朗壹古道(野地旅0300再遊阿朗壹古道野地旅0196阿朗壹古道)所聽見的,自然的聲響令人感動不已。我們四人看著春梅換上拖鞋,踩在太平洋的水中,感受一波波的浪打上她的腿,流連忘返;四個台灣人心中大概完全無法感受,第一次看到大洋那種心中的彭湃洶湧吧。


  *從三仙台北側礫灘遠眺三仙台嶼,左側是東山頭,右側是西山頭。


  *春梅在體驗接觸大洋的感覺。


  *台灣人坐在礫灘上感到無所事事。

  老實說,我個人認為挑選三仙台做為春梅認識太平洋的第一個位置很好,畢竟此處在有計畫的管理之下,環境保護的算是相當不錯,可以給第一次到東海岸的人一個好的印象,相較於後來選的幾個點位,明顯都不如三仙台。我知道春梅憧憬的是太平洋與沙灘,但東部海岸沙灘很少,比較有名的就是杉原(野地旅0188杉原海岸)以及磯崎海岸,但是杉原景色雖美,卻被建商侵入開發,我很想要扭轉春梅在開發環境上的思考,大陸在這幾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許多對於環境的思考是「環境就是為人類服務的」、「資源就是要利用」,雖說在溫飽之前難以提到環境保育,但我想以春梅以後應該會當個地理老師的角度,如果能夠讓她在這半年間,多接觸環境保育,或許大陸的某個角落,將會有完全不同的面貌。

  在想法上,我不願意讓春梅看到台灣最美麗的人造環境,而希望讓她認識台灣真正純天然的世界,縱使我必須不斷地解釋為何不能撿石頭、為何不能攀折花木。我很懶得上街頭,不代表我不出門;我不大聲吶喊,不代表不支持環境保育,而且我有行動,縱使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動作。

  各位如果以後要接待大陸散客到台灣遊玩,不妨也可以參考這個模式,讓他們帶回大陸的不只是滿滿回憶,還有環境保育的概念。或許這樣,傳說中造訪此處的三仙,心情也會比較好吧!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1),〈地形篇〉,《臺灣全志土地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陳文山、方中權、劉力豪、楊小青、顏一勤、黃能偉、楊志成、陳勇全、龔慧敏、賴慈華、費立沅(2006),〈台灣地區上新世至全新世的沈積同時變形構造-地震岩的沈積環境〉,《西太平洋地質科學》,第6卷,pp.191-220。


2011.04.03造訪
2011.05.0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