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野地旅0418:大坪紅橋與打鐵坑灌溉系統[桃園龍潭]


  *大坪紅橋,本名「大平橋」,為連接桃園龍潭三坑子、大坪聚落的橋梁。

  先前有機會一探號稱「最短老街」的三坑子老街(野地旅0399三坑子老街),看到了通往「大坪紅橋」的指標,就將這座連接大坪(古稱大平)和三坑子的古橋,納入了我的出遊清單。很幸運的在一次課堂考察中,老師就一時興起到紅橋一探。回到台北後,紅橋的照片引起了一些迴響,其中包含橋頭的「大平橋碑」碑文到底為何?

  不久之後,在網路上查到了僅有的碑文紀錄,遂再度前往大坪紅橋比對、抄錄碑文,扣除零星的捐款明細外,碑文大致如下:

中川彌三吉 四百八十丹
藤原久太郎 二十丹          陸昌義
大津都寄付二十丹           張金城

煉瓦工場寄附十丹 發起人  張鼎生
大倉組補助 一百丹
佐山盛三補助五丹          葉標成

(大平橋 寄附名單略)

蓋聞作舟作楫百川有利濟之便為橋為樑行人無涉水之虞所以我大坪戶O孔東行人接踵際溪水橫流奔騰澎湃不有架橋以渡之議恐往來行人O免有汪洋之嘆矣用是我同人有監于此不吝巨金為之O築橋樑因名曰大平橋欲其永垂不朽也O獨立難以維持喜捐題者無論多寡有向善者無分貧富O我同人之有踴躍而傾心者也不拘內台一體援助O橋乃成爰是為序     大正十二年二月十二日竣工

  上述的碑文我自然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但根據林炳炎前輩的提示,捐資一百元的「大倉組」是日治時期相當重要的建設公司之一(另一間為鹿島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承攬了明潭發電廠(野地旅0381再遊車埕上明潭)的工程。為何連接大坪、三坑子這兩個小聚落的橋梁,會有大倉組的出資,實在耐人尋味,加上又有煉瓦工廠的資助,因此推測可能與大正五年(1916)由八田與一和狩野三郎所設計的「桃園大圳」灌溉系統有關,當年於今日石門水庫依山閣一代興修引水口,並於昭和三年(1928)完工,灌溉桃園台地北側的八德、桃園一線。

  今日大坪聚落的雛形,則是在民國時期,興修石門水庫與石門大圳時移入的居民聚居所成;當然石門水庫完工之後,大坪也就沒落了,直到最近因為串連大坪紅橋與三坑子老街的自行車道開通,才又逐漸現出生機。我在大坪聚落中隨意亂晃,其實對於這些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錯落有致的磚造老房屋群,頗有一種時光如梭的感覺。


  *大坪紅橋一景,橫跨了打鐵坑溪。在某些介紹中說此橋為糯米橋,但根據林炳炎前輩指認,此橋為日治時期水泥工法建築,並非所謂的「糯米橋」。


  *大平橋碑。


  *大坪紅橋旁的三合院屋脊,形式多變。


  *大坪聚落中的老磚房。


  *大坪聚落狹窄的巷弄。


  *偶爾也可以見到這類有外門的建築。


  *大坪聚落靠近省道處今日景色,被稱做月灣廣場。

  走在大坪聚落中,不知有多少人能注意到遍布在大坪各處的灌溉渠道?才走沒幾步路,我就發現大坪聚落四週都是灌溉渠道,隨便順著其中一條渠道走,最終都可以來到靠近省道台三乙線旁的一處噴水池,低頭一看,這水池中冒出水的水孔居然還有體型不小的魚自由進出、悠遊其中!另一旁則引水用作洗衣,十分有趣。看了一下水渠的方向,可以發現這裡的灌溉渠道水源是來自於省道另一側的打鐵坑溪溪谷,於是過馬路來一探究竟。

  這個位置大約是在台三乙線7K處,路旁就有一間小小的伯公廟(土地公廟),廟旁就是一條灌溉渠道,被稱作是「三層圳」,伯公所在位置是最高層的圳道,灌溉著大坪地區的農田,而就在一旁的坡腳下,就可以看到第二層圳道,延著打鐵坑溪谷從省道下方穿越,用來灌溉大坪地區較低一層河階地上的農田;我找不到第三層圳道,因此推測第三層圳道其實就是打鐵坑溪本身。圳道水質清澈,除了方才說有魚兒悠游之外,還在第二層圳道看到有對父子在摸蛤仔呢!


  *月灣廣場上的水池,水源是來自於三層圳的最上層。


  *三層圳最上層圳道旁的伯公廟(福德祠)。


  *三層圳最上層,越過省道後通往大坪聚落內。


  *三層圳最上層(左)與第二層(右)。


  *三層圳第二層(左),右側即為打鐵坑溪。

  沿著打鐵坑溪溪谷,可一路往上游走。不久會抵達一個小型的攔河堰(解說牌說是水壩),這裡就是把打鐵坑溪的水稍微匯集一下,成為三層圳第二層圳道的引水口;續往上行,會經過一處大池塘,池塘的水似乎也是來自於三層圳,沒有細看。續行,會看到「過水橋」的牌子,此處要過橋的水,並不是打鐵坑溪水,也不是三層圳的水,而是另一條相較之下規模巨大的「石門大圳」過水橋,我走到橋上,看著洶湧流急的石門大圳圳水,從這裡,石門大圳剛出引水隧道,至三坑子的抽水站後引至淨水廠供民生用途,也灌溉了八德、平鎮、楊梅、湖口等地(灌溉區域圖),是桃園重要的水利設施。不過大坪、打鐵坑一帶的居民,並不是飲用石門大圳的水。


  *攔河堰。


  *攔河堰(右)的上游側就是三層圳第二層圳道引水口(左下)。


  *途中經過的大池塘,三層圳第一層圳道從旁邊看起來平坦處經過。


  *石門大圳過水橋。


  *石門大圳引水隧道口。

  這邊有個有趣的事情,也就是石門大圳過水橋的基礎,剛好橫過打鐵坑溪,也讓打鐵坑溪的溪水在此處有所轉折,而轉折之處剛好就設了水門,也就是三層圳第一層的引水口,所以此處就是三層圳的源頭,位在石門大圳,而與石門大圳圳水無關。過了過水橋繼續走,就是走在打鐵坑溪的平坦溪谷之上,溪谷兩側則有高聳的陡崖,是屬於桃園台地的範圍,在地形學上屬於高位河階,是「古石門沖積扇」的一部分,整個桃園台地是由古石門沖積扇沖積形成的,而打鐵坑的位置相當靠近古沖積扇扇頂,因此河階與現存河道的相對比高也很大,形成時間久遠(萬年以上),因此都有紅土的出現,與三坑子、大坪所在的低位河階不同。


  *石門大圳過水橋基礎下(右下)即為三層圳第一層引水口。


  *打鐵坑溪溪谷中往北拍攝桃園台地河階崖,為紅土礫石台地。


  *大坪-打鐵坑一帶地形圖。

  通常在河階崖底,有時候會有湧泉,而打鐵坑位於高位河階地之間,也有湧泉的流出,此處的湧泉也是打鐵坑地區居民重要的飲水來源,自來水公司在此處有設置簡易淨水設施供水,至於溪谷中大片稻田的灌溉,則還是引用打鐵坑溪的水。時節剛好,大片稻浪仍是金中帶綠,雖然這次只有我一個人來此,但心情沉靜,比起平日的忙碌,可說是悠閒而自得。

  走到一處遊客中心,張望了一會兒,一旁是打鐵坑溪谷中灌溉渠道的源頭,今天至少看了四五條水利設施,從前都沒有這樣觀察過。在早期台灣的農業社會中,這些渠道看起來雖然很小、很迷你,可是卻肩負著人民的生計,每條渠道、圳道都經過精心的設計,時至今日,仍在發揮它的效用。而打鐵坑溪到大坪這一段,更是獨立於桃園台地的最主要的石門大圳與桃園大圳灌溉系統,以一條打鐵坑溪、三層圳自行創造了屬於打鐵坑自己的世外桃源。


  *簡易淨水設施。


  *湧泉。


  *打鐵坑溪灌溉渠道引水口。


  *小小的遊客中心,什麼也沒開,但可以到上面眺望打鐵坑。


  *打鐵坑中的稻浪。

  看著稻浪,時間不知不覺得就過了,也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不知道哪天,還能在台灣發現一處這樣簡單、樸實而美麗的角落。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石門大圳
2.北投埔林炳炎-猟犬、大倉土木株式会社與門牌潭發電所
3.北投埔林炳炎-鹿島組與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4.北投埔林炳炎-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


2011.10.30造訪
2011.12.2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