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生活札記:阿朗壹古道寬敞的觀音鼻攀繩步道


  *左邊是我拍的照片,右邊是學弟拍的照片,差異真大。

  阿朗壹古道(又稱阿塱壹古道),是從前自恆春(琅嶠)通往台東(卑南)的路徑,姑且不論最近可能有學者即將翻案,提出「阿塱衛古道」才是文獻上所說的阿朗壹古道是否重要或是否為真,這條阿朗壹古道至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級路線。先前有關開路與否、觀光發展與交通建設是否互為充要條件、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孰先孰後的爭論,也占據了各大媒體版面,甚至還鬧出台東縣政府、屏東縣政府之間的齟齬。不過在屏東縣將觀音鼻畫為自然保留區之後,這樣的爭議或許暫時可以緩一緩了,所以有興趣的人,請參考野地旅0196阿朗壹古道野地旅0300再由阿朗壹古道這兩篇文章,或者自行上網搜尋,此處就不多說。

  這次想要討論的是上面這張圖。兩張照片的地點,都位於阿朗壹古道高遶觀音鼻段的南側下坡處,2010年和2011年我分別造訪了一次這裡,均是在此下坡;而右邊照片則是2012年剛發生的事情,系上學弟妹從旭海端到觀音鼻南側,正要開始高遶。我看了照片,發現了驚人的事實。

  「為何現在觀音鼻南側的攀繩步道,變得如此的『寬敞』?」雖然兩張照片的比例、角度不盡相同,可是因為有人在其中,加上海邊較大的岩石基本上沒有改變,因此這兩年不到的時間,觀音鼻南側攀繩步道確實變成了一條「斜的康莊大道」。我想會出現康莊大道,主要的原因有下列兩個:

  第一,由於此處本來就凹下,降雨時容易匯聚坡面水流,因此造成步道處水流較大,坡面侵蝕力較強;而因為侵蝕力較強,又更增加了步道凹下的程度,在下一次降雨時,集水的能力也就更強,呈現一個「使步道凹下加寬」的「正回饋效應」。

  第二,由於人們不斷在此走動,植物難以生長,且此處地質本就破碎(以硬頁岩為主)而易受侵蝕,人的腳邊磨邊踩,很大程度的增加了「人為侵蝕」的效應。

  這可能是持生態旅遊或者觀光論者起初並未想到的事情,畢竟人用腳走,已經是破壞程度最低的旅遊方式,然而經過大批群眾的洗禮,自然界還是留下了一條疤痕。還好,觀音鼻高遶步道僅此一條,一般遊客在此不會踏足到兩旁其他地方,或許對環境的影響還不算太大,不過像是讓人驚艷(疲累)的南田石海灘,天然力所創造出來的「覆瓦構造」,或者一些海濱生物棲息地不斷被人們影響,其實都是會造成環境的變遷與破壞。

  講到這裡,是否有人質疑,既然怎樣都會破壞,那待在家裡就好啦?

  其實我還是很贊成出去玩的,只是在行走、騎單車、騎機車或開車的途中,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只是個過客,要盡力維護主人(當地生態環境、當地居民等)生活環境的安寧、舒適與永續?只有在我們腦中有這個思維時,臺灣的環境生態保育和尊重地方的知能才會真正覺醒。否則,就只會像先前某團體騎重型機車,經孫海林道上七彩湖,林務局獲悉震怒而封山之後,還振振有詞的說:「我就是要讓林務局封山,才會騎重機上山。」這類的屁話。

  先有自我反省的意識,才有後面的和睦共處。這是我從觀音鼻步道得到的小小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