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野地旅0527: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嘉義阿里山]


  *阿里山冬末春初之季,便是賞櫻的絕佳時機。

  若說有哪些景點,是承載著台灣人共同的記憶,在向外國人介紹時必定會提到的,那我想阿里山鐵定會是其中之一。小時候念著「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還有傳唱已久那電影《阿里山風雲》的主題曲《阿里山姑娘》,以及廣為人知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櫻花、日出、雲海......等,都是阿里山的主要賣點。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位置圖。

  升大學的暑假和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曾兩度於九月份造訪阿里山,那時還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要看什麼,大家去哪裡就跟著去哪。而第三度造訪阿里山,其實也還是走走大眾路線,不過因為事前有查資料的關係,所以得知了幾處較少人知曉或者新開發的景點。由於網路上與阿里山有關的景點介紹甚多,本篇便採主題式-「山、樹、花、開發與觀光」-五大面向來介紹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在地質學者林朝棨的地形分區上,位於西部衝上斷層山地,這一地區的特色就是有多條縱向的衝上斷層(逆斷層)。西部衝上斷層山地的地質多為砂、頁岩互層,由於軟硬差異侵蝕的關係,經常出現因地層而形成的「層階」地形。西部衝上斷層山地以濁水溪為界再作細分,阿里山位於南側的阿里山山脈,其中的糖恩山砂岩層十分堅硬,常成陡峭之山稜或崖壁,最高峰為大塔山,海拔2663公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周遭的幾座山頭,如平遮那山(2015公尺)、萬歲山(2467公尺)、祝山(2430公尺)、小笠原山(2488公尺)、對高岳(2439公尺)以及塔山(2484公尺)等。幾座山頭以及彼此相連的山脊,成了一個開口向西的環狀,其中為阿里山溪的集水範圍,屬於濁水溪流域的一部份。平遮那山到萬歲山間的稜線以南的後大埔溪,則屬於曾文溪流域。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周邊地形圖。

  這幾座山各自有其獨特之處。其中最為巍峨雄壯的,首推山頂裸岩矗立的大塔山,從遊樂區中沼平公園看去,大塔山的形狀有如一筆架,裸露的砂岩層構成了大塔山到塔山之間的陡峭崖壁,除了雄偉以外,同時也是居住在阿里山地區的鄒族人心目中的聖山,在登山客的眼中,也是所謂「小百岳」中,非常值得一親的中級山;大塔山的下方不遠處,便可看到阿里山森林鐵路已經停駛多年的眠月線穿過,倘若有火車走過,肯定是一幅特殊的景色。


  *從沼平公園遠眺大塔山一景。


  *大塔山與腰繞而過的眠月線鐵路(明隧道)。


  *塔山一景(2006年9月攝)。

  塔山之雄壯為遊人所喜愛,但最多遊客造訪的,則是較容易親近的祝山和小笠原山。每日上午視遊客人數,會由阿里山車站發至少一列的小火車,行走祝山線,經沼平來到祝山車站,這一線的小火車經常人滿為患,因為是要前去觀看遠近馳名的「阿里山日出」!日出全臺灣都看得到,為何一定要挑選阿里山呢?除了運氣夠好,可以看到雲海,以及交通方便等因素,或許是因為阿里山上的日出,實際上是從玉山群峰的方向升起有關吧。玉山是臺灣之巔,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登上,因此在祝山與小笠原山,可以輕鬆的一見臺灣之巔便成了一個賣點,加上許多遊客是兩兩成對,冷冽的清晨、和煦的陽光、雄偉的玉山和運氣好一點那無邊的雲海,真是令感情升溫的良好媒介啊。多年前造訪祝山觀日台時,碰巧得以見到耀眼的日出,今次則前往新規畫的小笠原山觀日台,也很幸運的見到了五秒鐘日出,老天實際待我不薄。


  *從小笠原山遠眺玉山群峰剪影和日出。右為玉山主峰,左為北峰。


  *小笠原山觀日台。小笠原山是以明治三十七年(1904)踏足此地的日本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為名(小笠原也是近代第一位發現阿里山神木者)。


  *小笠原山觀景台景緻。


  *從小笠原山觀日台旁可以俯瞰東邊的陳有蘭溪溪谷。


  *祝山觀日台日出一景,正當大家覺得日出被雲擋住,人潮逐漸散去時,太陽探出了頭(2006年9月攝)。

  從小笠原山觀日台或祝山觀日台,都可以往北眺望,有一座東邊是絕壁的山頭,那便是對高岳了。若要前往對高岳,須沿著祝山線的鐵道走一小段,經過對高岳觀日台(通常都沒有人,展望較差),便有步道通往對高岳(續行也可往大塔山)。這條對高岳步道走的人少,我也沒有走完過,留待有志者一同分享登山經驗。對了,這一路上若記得往東看去,除了玉山群峰以外,展望好時中央山脈的秀姑巒山也可收入眼底!


  *對高岳,山體東側是一絕壁,若以整區來看,為西部衝上斷層山地經常出現的層階地形,若僅看單一山體,則是單面山的形式。


  *秀姑巒山(倚靠在北峰後方的高山)也露出一隅。

  走在祝山觀日台與沼平之間的連絡道路時,偶爾也別忘了看看西邊,有一個渾圓的山體在森林遊樂區旁,那便是萬歲山,上頭有阿里山氣象站,很少人能造訪此地。昭和七年(1932),為了配合阿里山的林業開發,遂在萬歲山上設立「台灣總督府阿里山高山觀測所」,以當地盛產的檜木建造觀測所建築,隔年完工,五年後改稱「台灣總督府阿里山測候所」,現為嘉義縣縣定古蹟。


  *萬歲山頭的建築群,就是阿里山氣象站。

  各個山頭之間,凹入的集水盆地,便是森林遊樂區的所在,由於地層配置的關係,此處不若主稜線(即小笠原山、祝山至大塔山一線)東側的陡崖峭壁般驚險,而是呈現較為緩斜向下的順向坡,海拔約在2000至2500公尺左右,是所謂的雲霧帶,且因為地形三面環山,可接納來自西方的水氣,故十分的潮濕,也因此成為了高貴的樹種密集分布之地,山的形勢影響了植物的生長,於是在這邊,要進入到下一個主題-「」。


  

  講到阿里山的樹木,大概臺灣的學生們都會有個印象,也就是以往的地理課本喜歡從嘉義市拉一條直線,經過阿里山到玉山頂,沿途可以看到因海拔升高造成氣溫變化後,植物的垂直分布。原始狀態下,臺灣西南平原地區乾溼季分明,但年雨量高而冬溫也高,因此在以植物做為分類的柯本氣候類型下,嘉南平原地區應該屬於容易出現高草疏林的熱帶莽原氣候。隨著越來越靠近山地,因地形的關係造成雨量漸多,以闊葉喬木為主的副熱帶闊葉林成為了主要林相。海拔繼續升高,地形抬升效應更強,水氣大量凝結成霧,這個區塊便是所謂的「霧林帶」,日溫差較大,水氣豐沛,是針闊葉混和林出現的地方。更往海拔高處走,便到了以雲杉、鐵杉等樹種為主的針葉林,相當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林相。離開針葉林往更高處走,便是屬於高山草原,以箭竹為主要植被,類似寒帶。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位於海拔2000至2500公尺之間,屬於霧林帶的位置,阿里山霧林帶中最引人注目的樹種,非紅檜莫屬了。小笠原富二郎當年抵達阿里山一帶時,所看到的是整片紅檜林,與今日的林相大不相同,紅檜由於樹體高大,樹冠層高,因此樹幹與樹幹之間的間隙便可容納以殼斗科為主的闊葉喬木;而樹下的陰濕之地則適合蕨類的生長,各類樹幹上有蘚苔類,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霧林生態環境。


  *粗大的紅檜樹冠較高,低層給了其他植物生長的空間。


  *霧林帶一景。

  日本人將臺灣作為海外殖民地,與同期新帝國主義式掠奪相仿,將臺灣視為日本本土的原料生產地,因而平地種蔗產糖、丘陵種茶外銷、霧林帶則就成了主要的林場所在,其中臺灣扁柏、紅檜是最具價值且最主要砍伐的樹種,為了方便作業,霧林帶樹冠層以下的闊葉林自然也受到影響,因而生態環境丕變,紅檜被大量砍伐,另外種植在日本是優良木材的柳杉人造林,地表雜林也大多被移除。民國時期,除了繼續砍伐以外,連日本人留下來鞏固水土的紅檜樹頭也一併剷除,生態環境遭受更大的破壞。而日人所種的柳杉,因為氣候較暖濕,生長過快而材質不佳,且因為雄株與雌株在台灣的開花季節錯開,因此無法天然更新柳杉林,因此在今日的柳杉人工林之中完全見不到柳杉幼株,是台灣山地水土保持的一個不定時炸彈。地表的植被,則出現了阿里山的另一種名產「山葵」,但也衍生了一些水土保持與環境問題。


  *沼平公園附近步道的林相,多為筆直的柳杉,偶爾可見檜木的樹頭。


  *柳杉人造林。


  *森林遊樂區中植被多為柳杉林,偶爾見到檜木樹頭,此外,闊葉雜林並不茂盛。


  *柳杉林下的山葵田(2010年攝於森林遊樂區外圍)。

  今日在阿里山所能見到的神木,大多是日本人刻意留下來的,也有一些是內部中空,沒有太大用途的,除了已經枯死,並在近年倒下的阿里山神木之外,還有現在的香林神木(以前稱光武檜)、千歲檜(原稱萬歲檜),以及兩條通往神木車站的巨木棧道沿線三十餘棵巨木之外,還有一棵較少遊客造訪的「水山巨木」(原稱水庫神木,因位於原阿里山林場水源地附近而得名;也稱香雪神木),沿著未有列車行駛的阿里山森林鐵道水山支線(應為香雪山線,見本文「開發」段落),走到盡頭後不遠處即為水山神木,遊人稀少,更是大團團客目前未能抵達的景點,十分清幽,單程約步行半小時。


  *水山巨木,在細長柳杉簇擁下顯得巨大無比。


  *千歲檜(左)與人氣最旺的香林神木(右)。


  *巨木棧道一景。


  *巨木棧道一景。


  *巨木棧道一景。


  *巨木棧道通往神木車站,一旁即為倒下多年的阿里山神木。


  *以前小火車是從神木下方駛過的,此景已不復存在。


  *神木車站附近是阿里山溪上游溪谷,較為開闊,照的到陽光,闊葉雜林生長較佳。


  *巨木棧道中最雄偉的一棵巨木(左)。巨木不時會從遊客的頭上橫過(右)。

  走在這些巨木之下,便能完全體認到身為人的渺小。巨木們千百年來屹立於此處,構成了此地生態系統的骨幹,保護坡地、涵養水源,而巨木們縱使總有步入死亡的一天,純自然的生命循環也會讓巨木的軀體成為新一代樹木的基石,從園區中可以見到三兄弟、四姊妹、三代木等等小景點,都在在證明了原始的生命力,是如何的頑強、壯碩。不過在我們看過了屬於雄壯的生命力之後,阿里山還有另一種「嬌」點,那是屬於下一主題「」的世界。


  *四姊妹(左)與三兄弟(右)。


  *園區內經常可見於倒木上新生的樹木(左);三代木是一個橫跨千年的檜木成長史(右)。


  

  阿里山最著名的「嬌」點,大概所有台灣人都可以馬上想到「櫻花」,每年的春初是賞櫻最好的季節。阿里山櫻花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吉野櫻、山櫻(緋寒櫻)、八重櫻等,此外也有種植千島櫻、富士櫻、霧社櫻、普賢象櫻等,整個森林遊樂區範圍內有上千株的櫻花,因此每到花季時,總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賞櫻。不過這麼多的櫻花,當然不是自己冒出來了,除了山櫻與霧社櫻以外,絕大多數的櫻花都不是臺灣的原生種櫻花,而是熱愛櫻花的日本所引入栽植的。明治三十六年(1903),日本人開始在阿里山區試種植吉野櫻,隨後又大量引入八重櫻,以當時的伐木聚落沼平為中心,開啟了屬於阿里山櫻花的一頁。雖然臺灣相較於日本,比較濕熱,但阿里山山區氣候則相對適合日本來的櫻花生長,因此花況頗佳。

  三月起,以山櫻做為起頭,引領著各種櫻花染紅山嶺。前兩次造訪都在九月,無緣得見櫻花之姿,這次終於一償宿願。目前櫻花主要栽植的位置,是在沼平公園(即原沼平聚落,民國六十五年的大火中,整個市街約百戶悉數燒毀,後重新規畫為公園)一帶的步道,以及阿里山賓館前通往三代木的步道。這次造訪阿里山雖然對於以往的櫻花季來說是稍早了,不過大概受到天氣的影響,花況挺不錯的,趁著真正大批的賞櫻遊客入園前,先一睹為快。


  *沼平公園一景。


  *受鎮宮附近的山櫻花。


  *阿里山賓館附近的櫻花步道。


  *阿里山賓館前的櫻花花王。


  *阿里山賓館前的大片櫻花公園。


  *盛開的吉野櫻。


  *山櫻與八重櫻。


  *阿里山郵局前種的櫻花。

  當然阿里山除了櫻花以外,還有不少其他花種。沼平公園中的杜鵑、玉蘭等花卉應時而綻放,而阿里山地區更是臺灣一葉蘭的主要生長第之一,沼平公園旁有一小小的一葉蘭保護區,今次正好看到兩朵正開放著。


  *杜鵑花。


  *玉蘭花。


  *台灣一葉蘭。

  此處能出現這麼多美麗的的天然倩影,其實與阿里山地區的開發有很大的關係,接下來,就利用一點點篇幅,來說明一下阿里山的開發歷程。


  開發

  阿里山周遭地區長期以來,是屬於鄒族的傳統領域。鄒族簡單區分,又可被分為北鄒和南鄒,其中北鄒以阿里山、玉山一帶為中心,分布於陳有蘭溪、荖濃溪以及嘉義一帶的平原至高山地區,然而後來因外來勢力的影響(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漢人進入鄒族領域),帶來了傳染病以及征戰,使得北鄒人數銳減,目前鄒族在嘉義地區的主要部落有達邦、特富野、魯富都以及伊姆滋四大社,但後兩者因與他族同化或死傷慘重,已形同廢社。

  真正的現代化開發則是進入日本時代之後才開始,明治二十九年(1896),齊藤英作率領探險隊前往玉山山區,意外發現大片的紅檜、扁柏林;明治三十二年(1899)駐達邦的蕃社辦事官石田常平請鄒族人帶領,果然見到了齊藤英作探險隊所發現的森林,便通報台南州政府,由小池三九郎入山調查,其後亦有小笠原富次郎進入探勘資源。明治三十五年(1902),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奉總督府之命進入阿里山區,並於多處實地調查,總督府依其調查,決定開發阿里山地區,時任鐵道部部長的後藤新平便展開林業鐵路的規劃事宜。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昭和八年(1933)由河合鈰太郎的朋友所立(左)。日人採伐森林時所設立的樹靈塔(右)。

  明治三十七年(1904),完成路線調查後,因正值日俄戰爭,林鐵的興建計畫遭國會否決,兩年後由民營的藤田組取得經營權,並分別由吉田組、大倉組及鹿島組等會社分段建造;然而明治四十一年(1908)因耗費過大,藤田組評估後決定中止興建計畫,兩年後由總督府殖產局購買收回林鐵經營權,於大正元年(1912)通車至二萬坪,兩年後通車至阿里山車站(即今日沼平站)。阿里山林鐵本線至此全數完工,總長71.9公里,沿途的獨立山段的「螺旋登山鐵道」以及二萬坪至阿里山站之間的「之字形鐵道」都是台灣獨一無二,且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的。

  鐵路建到阿里山並未結束,大正四年(1915)塔山線(眠月線)完工,由總督府營林局主持的林業作業從阿里山溪流域往北進入了石鼓磐溪流域,其中塔山站海拔2346公尺,是當時日本帝國海拔最高的火車站,隨後也完成了大瀧溪線、塔山裏線與眠月下線等。大正七年(1918)阿里山林鐵開始有客運業務。昭和年間,鐵路延伸至新高口,即和社溪與博博猶溪分水嶺的鞍部位置,一些遊人欲前往新高山,可搭火車至新高口再開始登山,這段延伸的鐵路被稱為兒玉線(即東埔線、哆哆加線),以紀念曾任台灣總督,且在任內實施阿里山林業調查的兒玉源太郎;而身份最尊貴者,則可以至東埔集材場(即今日塔塔加附近),並且延伸出水山線、霞山線以及石水山線等支線。阿里山地區的林業發達,車站附近成了住宅區,並在萬歲檜神木(今稱千歲檜)旁,設有阿里山神社,鎮座於大正八年(1919),無格社,位置約是今日涼亭的位置,涼亭前的步道則是參道。


  *照片右邊的涼亭為原阿里山神社的可能位置。

  民國以後,阿里山地區的林業採伐持續進行,此時林木資源較豐富的是東埔下線與眠月下線較多,且出現了火車、卡車、索道等各種不同的方式,開採阿里山地區以及楠濃林區深山的森林資源。然而,隨著森林資源的逐漸匱乏,林業經營逐漸從營利轉為永續發展的概念,終於停止伐林事業,民國七十一年阿里山公路通車,更是嚴重挑戰了林鐵的載客功能,阿里山的林業至此徹底沒落。數十年的林業經營之下,阿里山地區的林相已經徹底由紅檜、扁柏為主的針葉林,轉變成柳杉為主的人工林;當年火車停車加水的奮起湖,則因火車停靠時間長,有時間販賣便當而聞名至今;兒玉線鐵路的路基則有很大一部份成為阿里山公路的路線;阿里山站所在的位置,則成了林場人員居住之地,留下了不少日本人的痕跡,尤其是櫻花;而連結林鐵與縱貫線鐵路的嘉義,則成為了繁榮的都市。


  *全盛時期的阿里山林鐵系統地圖(按這裡看大圖)。


  *塔塔加遊客中心(非鞍部)。


  *林鐵,此為祝山線。


  *水山線,整修完畢但尚未通車,可通往水山巨木。實際上原本名為香雪山線。

  走過六、七十個年頭的阿里山林場,在林業採伐終結之後,逐步轉型成為觀光勝地,並且吸引大批遊客,有關這個部份,讓我們繼續來看看阿里山的「觀光」。


  觀光

  從小課本中就告訴我們,阿里山是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之一,雖然這個說法是大有問題的。民國六十六年,日本大井川鐵道、瑞士BRB登山鐵路締結為姊妹鐵路,以坡度大而聞名;民國七十五年,因阿里山公路通車而面臨關閉的阿里山林鐵,在鐵道愛好者奔走下,與大井川鐵道締結姐妹鐵路,此時便將上述三條鐵路並稱為「姊妹鐵路」,這也就是世界三大鐵道誤用之始。後來則又因一些原因將三大登山鐵道改為印度大吉嶺鐵道、安地斯山鐵道以及阿里山林鐵,然而,光瑞士一地的登山鐵道至少有17條,這個說法明顯有誤。

  然而,從這樣錯誤觀念而來的觀光商機十分龐大。一些其他的新問題出現,例如有許多野雞車向欲前往祝山觀賞日出的遊客漫天要價,解決之道是民國七十五年,從沼平車站另闢一線鐵路,直接抵達祝山,且讓祝山站一躍而成台灣今日的鐵路最高點。大量的遊客湧入也造成了遊憩品質的下降。民國九十二年,則上演了一齣鐵路委外經營的鬧劇,繞了一大圈之後,還是回到官營的體系。

  現在開放陸客來台旅遊之後,阿里山成為最熱門的景點之一,走在阿里山中,彷彿是把大中國給壓縮在這山上,什麼口音都可以聽的到,看似熱鬧,實際上卻少了閒適之感,阿里山的觀光未來會走向什麼境界,觀光客與鄒族人之間如何互相尊重,以及環境保育與觀光之間的衝突,都是未來我們要面對的。


  *都是人的小笠原山觀日台。


  *都是人的神木車站。

  有關阿里山的介紹就寫到這邊,一般的景點網路上以多有著墨,在這裡就不贅述,如果各位對阿里山有其他更有趣且深入的訊息,歡迎告訴下巴,讓大家一起來充實阿里山的認識,而不只是走馬看花而已。到這邊,這篇已寫了一個半月,以後有緣再續吧。

  最後,看看這一次陪著下巴在阿里山到處遊玩的可愛夥伴吧!


  是不是很可愛呢!



一、參考資料
1.阿里山氣象站
2.維基百科-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整合查詢資料庫
4.阿里山的原住民
5.全盛時期的森林鐵路路線一覽
6.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視野部落格-阿里山歷史回顧三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百年興衰
7.神社殘跡-阿里山神社


2013.02.28-2013.03.02造訪
2013.05.1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