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野地旅0543:客家大圍滿堂圍[廣東韶關]


  *滿堂圍全景,站好遠又用廣角鏡,還是很勉強才能把全貌拍下,非常雄偉!

  離開南雄、韶關一帶,也就離開了廣府人的主要分布範圍,繼續往東南行,目標是客家人的大本營梅州,途中也有許多客家人分布,而與此地客家人最為相關的景緻,該算是屬於此地客家人的獨特建築「圍」吧!中國的客家建築,台灣比較常聽到的是那或圓或方的土樓,而比較小規模的則像是圍龍屋(例如野地旅0510明經第龍田墅-曾家圍龍屋),或者更常見的合院式夥房等。但此處客家人的「圍」,從大到小都有,甚至有比土樓更像是城堡的大型集合建築!於是這次特別跟老爸說要來找這種雄偉的傳統建築,開開眼界。出發前,選定了兩處比較順路的大圍,分別是位於韶關市翁源縣隘子鎮的「滿堂圍」,以及位於河源市和平縣的林寨古鎮。


  *滿堂圍(黃點)位置圖。

  在網路上,光查「圍」一個字,可能資料太過龐雜,通常為了稱呼方便,我們會將之稱作「圍屋」,客家人的「屋」字就相當於閩南人的「厝」一樣,不過此地的客家人,只會他們的屋做「圍」,講圍屋感覺很奇怪。圍又可粗分為以磚石為主要建材的「石圍」和以夯土為主「土圍」,此外,還有些資料寫說有種「水圍」,但其實很可能就是土圍。

  心中一直在期待號稱「廣東第一大圍」的滿堂圍到底有多雄偉,從照片中看到那石圍的氣勢非凡,心底一直掛念著;不過在從始興縣前往滿堂圍的路上,就已經看到了好多大小不等的圍,有石圍、有土圍,有像是碉堡的,也有像是城池的,非常多樣化,沿途就像是客家傳統建築的展示迴廊,令我不斷地一直下車照相,行程嚴重拖慢了!


  *本次行程第一個見到的石圍,規模不大,像個小城堡般,不過可以從殘牆看到裡頭有房間隔間般的構造。


  *第二個石圍,是這趟看到規模最小的,守在村口作為防禦之用。


  *照片左後方較高的是一個土圍,拱衛著一旁的合院式住宅。


  *位於司前鎮大馬路旁的溫家石圍。


  *溫家石圍裡的人現在在旁邊蓋了新房,溫家老奶奶依然穿著藍染布衫。

  過了司前鎮後,循著滿堂圍的指標前進,途經隘子鎮時看到了「張九齡故居」,原來倡議拓寬梅嶺路(野地旅0542珠璣古巷與梅關古道)的張九齡便是這裡的達官貴人,可見此處山中,還是頗有能人。唐代的建築到現在應該也已改建殆盡,我們便跟張九齡說再見直接前往滿堂圍。沒過多久,三座並排的城堡就出現在眼前!

  滿堂圍其實是三個大型石圍,並排組合而成的。整體坐西北朝東南,建築物坐向的左方為下新圍、右方為上新圍,中間主體則是中心圍,此三圍高兩層樓,中心圍內部還有個「太子樓」高四層;下新圍與上新圍在房屋轉角處還設有碉樓,底層不開窗,二樓以上才開槍孔型的窗,很明顯具有非常強的防禦性格。

  主要參觀的是中心圍和太子樓,我們在入口處買了門票後,裡頭的人便打開圍內的幾個門,空間很大,就讓我們自己隨意逛逛。先進入了太子樓,所有的圍都只開一個門,而太子樓在中心圍內更猶如第二層城牆,非常厚重的木門包覆著鐵皮,磚石牆體厚逾公尺,固若金湯,牆上的槍孔與落水孔(防火)也用花崗岩加固。圍內除了公廳與入口之外,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但一點也不減其雄偉。太子樓內部目前沒有住人,但一旁的中心圍本身還有少量居民。中心圍最大的特色,是後方靠山側的房子猶如圍龍屋般,呈現弧形,因此並不真的是四方形的建築。


  *中心圍正面,可以看到裡頭還有一層更高的灰色建築,便是太子樓。


  *中心圍的公廳。


  *中心圍第一進和第二進間的天井(左);圍內樓梯都很狹窄且陡,具有很強的防禦性質(右)。


  *中心圍內的居住環境。


  *上面的槍孔與下面的落水孔(左);中心圍與太子樓之間的迴廊,太子樓也自成一個防禦體系(右)。


  *太子樓全景。


  *太子樓後方,中心圍的建築成一個弧形,如圍龍屋一般。


  *太子樓正門上方的「奠基」題石。

  上新圍與下新圍也可以參觀,如果只進去大門裡的第一進,並不收費,這對中國的景區而言真是令人訝異,假設想要進到主體建築裡頭參觀,可以付點小費請裡頭的居民帶進去走走。下新圍只看了第一進和公廳,馬上可以感受到生活在石圍裡頭是什麼感覺,雞、鴨在圍內空地到處亂跑,這個畫面異常的祥和。上新圍我們則入內參觀,其實看得並不真切,因為上新圍內的公廳正在整修,但因為幫我們介紹的是一位高齡近九十的奶奶,他用帶有非常沉重客家腔的普通話,很努力地介紹上新圍裡面的一些特色,當然大概有一半是雞同鴨講、比手畫腳,倒也有趣。


  *下新圍正面,外側有碉樓,與中心圍相接處則無。


  *下新圍內一景,生活與防禦合而為一。


  *下新圍公廳內部,目前是空空的。


  *好肥的雞!


  *上新圍正面,是三個圍之中,立面變化最多的。


  *上新圍正門內側。


  *上新圍內部,每個圍之內都有個水井,可供「長期抗戰」。


  *圍與圍之間的通道,門關起來時可使三圍成為一個大體系,若任何一個圍被攻陷,也可以退守其他圍。

  在如此深山的地方,有這麼龐大的私人建築,實在非常令人驚訝。滿堂圍始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歷時二十八年才完工,占地一萬三千平方公尺,共有隔間777間。建築者姓官,為經營木材生意致富,後來曾捐官,但品級不高。是整個始興縣數百間石圍、土圍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不過因為地處偏遠,距離幾個頗負盛名的大型遊憩重點區都蠻遠的,因此沒什麼遊客,我們去的這天,也就像是三個遠方來的客人,到人家家作客一樣的感覺,沒遇到其他遊客。

  其實不論是滿堂圍、溫家圍還是後來在前往和平縣的路上,經過的「鍋耳樓」,我們可以發現此地的客家人對他們的石圍,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石圍不只是安身立命的家而已,更是代表著家族的驕傲,溫老奶奶就很有自信的說:「雖然沒(滿堂圍)那麼大,但我們這個圍是比較漂亮的!」鍋耳樓旁的居民對於這樓的來歷雖然說不清,但也很驕傲地介紹這是我們的祖屋。確實,這些大致是四方形的圍,構成了粵北客家一道我們所不熟知,但確實迷人的風景線。下面再分享幾間其他地方的石圍或土圍:


  *一間土圍。


  *土圍,一旁還有個高起的碉樓。


  *位在平地的城池式石圍。


  *鍋耳樓,實際樓名不詳,其名是因為五座碉樓像鍋耳一般的馬背,被當地人暱稱。


  *鍋耳樓的碉樓,其實當地人大多不知此樓之名,是一個老奶奶說了,然後大夥兒七嘴八舌討論出那位老奶奶到底在說什麼,相當有趣!


  *位於河源市和平縣的黃氏「天相居」。


一、參考資料
1.客家滿堂大圍(滿堂圍所販售的介紹手冊)


2013.07.17造訪
2013.08.2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