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野地旅0542:珠璣古巷與梅關古道[廣東韶關、江西贛州]


  *梅嶺關一景。

  今年的台北國際旅展時,應朋友之邀去找了一些中國的旅遊資訊,途經某一攤位時,看到了一條號稱有百間宗祠的巷子,名為「珠璣古巷」,當下只覺得有趣,沒有太放在心上,不過就在搜尋資料時,發現珠璣古巷離這次旅遊的地點並不算遠,剛好在逛完丹霞景區(野地旅0541仁化丹霞山景區)後,走高速公路,很快地就抵達了位於韶關南雄市的珠璣古巷,來緬懷一下先人的步履。

  之所以會想來到珠璣古巷,是因為此處曾經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分界線上的一處開口。分隔嶺南廣東地區與江西贛州的南嶺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一、兩千公尺的高度說高也真有點高,加上南北寬達百公里,確實對南來北往的交通形成相當大的阻礙,只有幾個山間的小埡口,成為了重要的交通孔道,例如湘江上游與桂江上游,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桂嶺路」,此處在秦朝開鑿了靈渠貫通水路;另外則是今日京廣鐵路所經過的「折嶺路」;第三條則是連接鄱陽湖水系贛江上游漳水谷地,與珠江北江上游湞江谷地的「梅嶺路」,跨越大庾最低矮處。珠璣巷,就位於梅嶺路上。


  *梅關古道(梅嶺路)約略路線圖,從北方大餘縣所在的贛江谷地,跨越大庾嶺最低矮的地方,此處南嶺僅約2公里寬,是南來北往最不容易受到阻隔的孔道之一。

  走高速公路在南雄下交流道後,一路上都可以看到珠璣古巷的標示,看來已經是個熱門景點,不久後即抵達珠璣巷前的停車場,一旁還有偌大的看板寫著「珠璣古巷南遷名錄(172姓)」,定神一瞧,還真多沒見過的姓氏。珠璣巷作為梅嶺路上的一個節點,許多從中原地區南遷往廣府地區的人,都是從珠璣巷遷出的,近年來,有許多廣東、甚至南洋的人回來尋祖居地,珠璣巷因而聲名大噪。不過珠璣本來並不是主要地名,原地名為沙水鎮,據傳是唐朝時,此地住有張昌一家以孝義著稱,寶曆元年(825)時唐敬宗賜珠璣環條以褒獎之,故有地方性地名為珠璣。


  *珠璣古巷南遷名錄,不曉得是否為真?


  *珠璣巷入口門樓。

  今日的珠璣巷長約200公尺,一旁還有一些附屬建築,看起來頗為嶄新,不似古巷的氣氛;而古巷本身倒像是個未發達的小鄉鎮,應該是為了發展觀光而特意保留的。巷中的每一間屋子,上頭都寫著「○姓祖居」,然而,這些所謂的宗祠都顯得寒酸,裡頭的陳設也如出一轍,感覺上像是被安排好的。實際上,任何一個自然形成的村落,都不太可能整個村中一家一姓,然後有上百個姓氏的,珠璣巷本身也是如此,雖然號稱上百個姓氏,但實際上這些姓氏居住在珠璣巷的時間,並不相同,有先有後、有長有短,珠璣,是個節點而不是故鄉。

  在體悟到這層涵意之後,我們也就沒打算在珠璣巷久留,很快地繞了一圈,也看過了一旁各宗族捐建的嶄新宗祠之後,我們便離開了珠璣巷,這個地方,應該是要用心緬懷,而不是走馬看花了。


  *珠璣巷一景。


  *每間房子上方都寫了個「○氏祖居」。


  *每間所謂的祖居內部,都是這樣的陳設;我不太清楚中原來的漢人也這樣拜「天地君親師」嗎?。


  *貴妃塔,相傳建於元朝至正十年(1350)。


  *多數的遊客就是這樣從巷頭走到巷尾,便結束了行程。


  *來到珠璣巷,還是要多動腦袋,眼前所見,不如心之所思。


  *一旁嶄新的「宗祠聚落」,這世界上應該沒有第二個地方有這麼密集的「不同姓宗祠」了吧!

  離開珠璣巷後,眼見還有一點時間,便驅車前往不遠處的梅關古道。沿著G323國道一直往江西省邊境開去,不久後,便進入了一處谷地,是大庾嶺中的一處河谷,此處山是低矮,高速公路穿山而過,而國道則盤山而上。梅關古道就在現在的G323國道與S10高速公路之間,驅車爬一小段山路後,抵達了停車場,徒步在寬廣的古道上行進。從此開始,真的有一種走在先人篳路藍縷道路上的感覺,或許是時間晚了,沒什麼遊人,連攤販都收得差不多,只得我們三人,還有沿途寺廟的比丘。

  梅關古道即是梅嶺路跨越大庾嶺最狹窄低矮之處的路徑,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時,在「台嶺」(大庾嶺舊稱)設立橫埔關,並開路通往嶺南三郡(桂林、南海、象),此時主要為軍隊所使用的道路,嶺南地區依舊與北方中原地區有很大的隔閡;直到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廣州設立市舶司,南方的經濟快速發展,重要性提高,到唐朝玄宗開元四年(716),辭官返鄉的張九齡途經此處感到崎嶇難行,遂建議拓寬梅嶺路。宋朝嘉佑八年(1063)於越嶺處興建關樓,並寫有南粵雄關、嶺南第一關字樣。後來歷代都有整修。

  梅嶺路的重要性,一直到清末民初仍然存在。清朝末年,太平軍曾兩度在梅嶺關與湘軍激戰,爭奪此一重要山口,而民國初年黃埔軍北伐,也是由梅嶺關往北挺進,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直到民國二十五年,粵漢鐵路(京廣鐵路南段)完工,梅嶺路的重要性才開始快速下降。


  *梅關古道廣東側的入口。


  *梅關古道一景,兩旁種了不少梅樹。


  *北伐軍出師處碑。


  *夫人廟,紀念張九齡的夫人支持他拓寬梅嶺路。


  *接嶺橋,是梅關古道上歷史悠久的小橋。


  *六祖泉,為一天然湧泉。相傳禪宗六祖惠能(見野地旅0540禪宗聖地南華禪寺)接下衣缽後,便往南逃離神秀派遣的追捕僧眾,在翻越梅嶺路時,因道路崎嶇,口渴難耐,遂將錫杖往地上一插,便冒出了甘美湧泉;此時追捕的武僧惠明亦已趕到,惠能自知不是對手,便將衣缽放在地上任惠明去拿取,豈知重如石頭,惠明便知衣缽確實為惠能所有,便放惠能離去。今日六祖泉旁有衣缽亭、衣缽石供人緬懷。


  *六祖寺。


  *梅嶺關,兩旁有許多大樹,其中一棵被命名為東坡樹,相傳蘇東坡遭匾澹州時,曾途經此處在樹下乘涼。當然這棵樹看起來並沒那麼老,應該是歷史的穿鑿附會,但蘇東坡確實曾經來到此地,往海南赴任。


  *南粵第一雄關,對聯挺有趣,上聯為「梅止行人渴」,下聯「關防暴客來」,頗能展現梅嶺關的重要之處。這一段路鑿開山壁約30公尺深,是張九齡拓寬梅嶺路時最困難的路段。


  *越過梅嶺關,便進入江西省境內,這是從江西省拍的模樣。


  *離梅嶺關不遠處,可以遠眺江西省大余縣城,在那邊就可以接漳水水路前往長江流域一帶。

  據說梅嶺路以前是商旅雲集,對照現在只有我們家三人,還真略顯冷清,反而好像比較能體會蘇東坡等官員被貶或派至嶺南以南任官時,那種心情複雜的感覺。不過實際上,這些官員並沒有這麼失志,畢竟這些人都曾是京官,位高權重,何時重新得勢也不曉得,因此地方官並不會怠慢了他們,或許這也正是蘇東坡還能有雅興,一路賦詩作詞之故吧。現在的梅嶺路,可又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老爸上次來,說遇到了大批解放軍幹部來這邊「緬懷歷史」。

  我們並沒有久留,趁著天色還亮,原路折返後驅車往江西省大余縣的方向走一小段,看看南嶺北面的模樣,青山綠樹,這感覺真令人心曠神怡。而我們緬懷古人梅嶺南遷之路的旅程,也就在返回廣東省境的高速公路上告一段落。


  *廣東、江西二省省界,G323國道公路越過大庾嶺處。


  *江西大余縣境。

  *大庾嶺一景。


2013.07.16造訪
2013.08.2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