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野地旅0545:僑鄉客家傳統建築群[廣東梅州]


  *位於僑鄉村山腳下的一間客家圍龍屋。

  我們本次的客家民居探訪之旅,從粵北韶關出發,一路往東前進,終於來到了梅州,比預定日程還要晚了約一天,只能說這沿途有太多驚喜讓我們不期而遇。然而,來到了梅州後,卻遇到了一個問題。由於前幾天所造訪的地方較為偏僻,因此地圖查得相當詳細,反倒是忽略了我在梅州想看的地方,因此剛到梅州梅縣的南口鎮之後,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竄,不曉得該往哪去,也不見路標指引。所幸,車子在加油時詢問了服務員,得到了一個大概的方向,這才知道我在Google地圖上神遊之處,地名為「僑鄉村」。

  僑鄉村村如其名,是中國重要的華僑故鄉,僑鄉是現在的行政村名,其下包含寺前、高田與塘肚三個自然村,分別以潘、朴、溫三姓為主,約有數百年歷史,目前整個僑鄉村有超過六千戶,並保留了相當多的客家「圍龍屋」,被譽為中國圍龍屋之鄉,現存較為完整的客家傳統建築約有108間,密度之高,令人讚嘆。其實在出發前,我並不曉得此處的名號如此響亮,純粹只是在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上看到了許多圍龍屋,且有很明確的風水觀被保留在聚落紋理中,因此特別想到此處。


  *梅州市梅縣南口鎮僑鄉村客家建築群地圖(局部)。

  南口鎮位於程江河支流的寬闊谷地中,從G205國道可以很快的抵達,路標雖然不是很清楚,但其實問一下當地人,便可找到僑鄉村的位置。我們從僑鄉村的北側進入,還未抵達,就先經過了一間相當華麗的「繼曾廬」,是屬於「九井十八廳」形式的客家民居,一旁通往僑鄉村的路口,還看到了小小的伯公婆廟,頓時有種回到台灣南部客家庄找伯公的感覺。


  *繼曾廬,屬於九井十八廳的形式。


  *路邊的小伯公廟,裡頭的石碑刻著四方伯公婆之神位。


  *僑鄉村入口牌樓。

  穿過山間平地,來到谷地南方的山邊,就是僑鄉村所在。此處的家屋建基在山腳旁略高的緩坡地上(可能是沖積扇之類的地形),背有靠山,前有蜿蜒的玉帶河,風水甚佳。家家戶戶的建築單元都相當完整,基本上都會有一方形的祖堂位於中央,前方置一半月池(風水池),後方則在略高之地蓋起圓弧形的「圍龍」,拱抱祖堂,組成一座圍龍屋。有些較大的圍龍屋,祖堂兩邊還有許多護龍,或者甚至有多拱圍龍,規模不一。

  我們在僑鄉村一時也不知道該從何參觀起,便隨意在一戶前方停了車,正好這戶人家準備辦喜事,全家上下喜氣洋洋的,我們也來沾沾光。這間圍龍屋名喚「蘭馨堂」,前方有個偌大的半月池,池水是活水,入水口位於祖堂的左側,由於整個圍龍屋地勢是前低後高,所以下雨的水會沿著地勢匯集到半月池中,入水口旁還有個阿彌陀佛碑;另一側有個出水口,使得半月池水雖然看起來黃黃的,但還可以做許多用途,髒污不至於留在池中。倘若池水清澈,大概就是朱熹詩中「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感覺吧!

  蘭馨堂祖堂後方的圍龍,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完整的圍龍屋形式。在屏東內埔的曾家圍龍屋(野地旅0510明經第龍田墅-曾家圍龍屋)所看到的並不完整,祖堂後方的圍龍雖有三環,但其實是由許多間單一的小屋排列組合而成,並非真的圓弧形。蘭馨堂規模雖不大,但無暇曲線所譜出的建築格局,擁有極致的美感,加上祖堂後方地勢略高,更增添了建築的層次感。祖堂與圍龍之間,有個凹下之處名為「化胎」,是客家祖堂匯聚天地靈氣之所在,也是兩岸客家建築都有的重要元素。


  *蘭馨堂前偌大的半月池。


  *半月池旁有南無阿彌陀佛碑。


  *蘭馨堂的方形祖堂與一旁的圍龍。


  *蘭馨堂祖堂內,供奉著潘姓先祖。供桌上的神主牌寫滿了先人但無神像,供桌下有土地龍神香座位,是標準的客家形式。


  *左邊是祖堂,可看到祖堂後方地勢高起,據說是有風水上的需求;半圓弧形的圍龍建築相當完美,沒有任何斷開;祖堂與高起處間的凹地(積水處)為化胎。

  從蘭馨堂往西走,還有好多間圍龍屋,因為時間偏晚,所以沒能好好參觀,大多是拍拍照,紀錄一下。僑鄉村的建築以圍龍屋和九井十八廳式的石圍為主,其中九井十八廳最著名的,要算是另一戶潘姓大戶所建的「南華又廬」。


  *一間大圍龍屋與他的大半月池。


  *超迷你小圍龍屋,剛好是圍龍屋的最小基本單位:一祖堂、一圍龍。


  *九井十八廳形式的捷昇廬。


  *九井十八廳形式的繩貽樓。


  *遠離山腳的河谷平原中,有一棟僑鄉村中最大的洋樓建築。


  *這片建築便是僑鄉村最著名的九井十八廳建築:南華又廬。

  到了南華又廬時,只見一位老伯坐在門口售票並發放簡介,想說既然都來到這邊了,不看白不看,反正門票三十元,比起其他景區便宜許多,也就不放在心上。南華又廬由僑商潘祥初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屬於九井十八廳形式的客家石圍,雖然防禦作用似乎不如林寨古鎮(野地旅0544林寨古鎮客家石圍群)和滿堂圍(野地旅0543客家大圍滿堂圍)這般突出,但還是有很強的家族內聚感存在。跟附近其他的建築相比,南華又廬原本對面還有一間「南華廬」,因此稱「又」;南華的意思則是潘氏先人北宋將領潘美受封忠武軍節度使,又稱「南華節度使」,故而得名。

  又廬內雕梁畫棟、柳暗花明,是兩層樓的建築,用許多迴廊、天橋連接各個建築,成為非常繁複卻又井然有序的建築體。祖堂兩旁還有涼亭、裝飾也毫不留手,花窗、瓦當、樑柱等裝飾應有盡有!是相當具有藝術價值的客家民宅。


  *南華又廬外的雲形馬背和琉璃色裝飾。


  *非常美麗的窗框。


  *南華又廬。


  *南華又廬前方,左側矮牆外有半月池。


  *廬內涼亭。一旁可以看到二樓的天橋迴廊。


  *祖堂前方。


  *二樓迴廊的景觀。


  *每個瓦當都有不同的圖案。


  *祖堂牌位與下方的土地龍神(左);連接不同建築單元的空中走廊(右)。

  參觀完南華又廬後,便結束了我們短暫約兩小時的僑鄉村之行,算是一圓到客家原鄉看看圍龍屋的心願。不過此時一個問題卻出現在我腦海中,在粵北贛南的客家民居,有錢的便建築如城堡一般的四角樓式石圍,沒錢的則建土圍,或者在吉村的平房之間建築單間的小規模石圍碉樓;而閩西南地區的客家人則是建造別緻而高大的土樓(圓樓、方樓或五鳳樓形),成為了一方的獨特建築。我們常說這樣的民居其實反映了兩件事情:一是宗族內聚力很強,二是此處需要集權族之力防禦盜匪流寇。然而,僑鄉村甚至梅州一帶,無論是圍龍屋還是九井十八廳形式,其防禦效果似乎遠遜於四角樓與土樓,因此可以推論梅州地區現存圍龍屋大約是兩百年以內的歷史,這段期間是否遠較贛南粵北和閩西南來的「歌舞昇平」?


  *四角樓、土樓與圍龍屋三種客家傳統民居分布範圍略圖(註:僅從我手邊現有資料與實地訪查所得,非嚴謹的研究結果);圖中標示出梅州市行政區範圍。

  若真是如此,為何地方社會治安會有這樣的地區性差異呢?我的猜想有幾個可能:

  一、地形影響發展

  是四角樓(大型石圍)與土樓分布的地區,前者位於嶺南丘陵中的深處,後者則是東南丘陵之中,兩者所在的地勢阻隔程度大,使得各地要互相支援顯得較為困難,而梅州所在的附近,則是以韓江流域為主的河谷平原,地勢開闊,也是官道所行經之地,或許因此治安較其他地方為佳。

  二、位居客家族群核心

  梅州基本上是現在公認的客家人分布範圍核心區,以中原正朔自居,耕讀傳家的客家族群,是否無形間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保衛措施,只是並沒有像台灣屏東的六堆一樣,出現了組織的型態。

  以上兩個猜想,彼此並不互斥,但也未必是正確的。我對中國地區的客家人研究甚為稀少,只是因為本次在短短的數日之內,橫跨了三個「傳統建築形式完全不同」的客家區域,因而有此觀察與揣想,若有人能提供更精準的資訊,歡迎和下巴一起討論。而圍龍屋之旅,也就在這樣的揣想中,暫告一段落,如有機會,希望能再度造訪此地。


一、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僑鄉村


2013.07.18造訪
2013.09.1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