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野地旅0585:中壢史蹟建築[桃園中壢]


  *中壢神社的神馬,目前位於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中內。

  中壢,是桃園縣境內第二大的都會區,最近時常前往中壢、平鎮一帶,便花了一些時間在中壢找尋一些歷史遺跡。查了一些資料後,決定以中壢新街為主,並尋找中壢神社的一些蛛絲馬跡,希望能有所收穫。以日本時代台灣堡圖中的地名來看,現在的中壢市區大致包含老街、新街和舊社三個自然村,目前的史蹟大多集中在新街一帶,至於中壢老街地區則所剩無幾,舊社西南方則是原中壢神社的社址所在。


  *中壢市區史蹟分布圖。

  中壢老街位置大約在今日的中壢市中正路一帶,約在嘉慶年間開始有人入墾,並曾築土壁進行防禦,今日的老街充滿了三、四十年的中古公寓,已經找不到什麼史蹟,僅存在旁流過的「老街溪」繼續乘載著中壢老街的名諱。道光年間於老街的東北側建立聚落,相對於老街,便稱之為新街,同樣為了避免械鬥,建有小規模土牆,一旁流過的溪流便稱為新街溪。新街今日留存較多歷史古蹟,也是這次探訪的主要重點。

  中壢新街以仁海宮為中心,一旁有新街國小、中壢聖蹟亭、江夏堂等史蹟,距離不算太遠,將車子停在新街國小內,徒步去探訪各個景點。仁海宮作為新街地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始建於道光六年(1826),原本主祀觀世音菩薩,後來自北港朝天宮迎來媽祖分靈,作為主神。同治十年(1871)重修,並正式定名為仁海宮;甲午戰後,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於仁海宮駐紮,後被日本總督府列為「御遺跡」紀念。今日的仁海宮雖然不太有古蹟的樣子(儘管正殿與三川殿保留了一些昭和時期的建材),金碧輝煌,但這也反映了中壢地區的興盛。


  *仁海宮牌樓與後方的廟宇,這是站在新街溪畔照的。


  *仁海宮三川殿的石材上可看到昭和紀年,應是當時重修的結果(左);正殿上方的海國長春匾額,立於同治十年(右)。


  *正殿有十分精緻的龍柱。


  *陪祀神中有三官大帝,按客家習俗擺設牌位,而非神像。

  仁海宮旁,便是新街國小,國小旁邊則是一間土地公廟,土地公廟後方天橋下,便可看到美輪美奐的「中壢聖蹟亭」。這個聖蹟亭的規模型制,比起龍潭聖蹟亭(野地旅0400聖蹟亭)略小,但裝飾的華麗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聖蹟亭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不過也有說法是建於更早的道光年間;不管如何,這個年代絕非現在所見的聖蹟亭的興建年代,今日的中壢聖蹟亭外觀為洗石子工法,從部分破損處可以發現內部為日本時代的高級建材TR磚(煉瓦,即紅磚),整體除了「聖蹟」二字外,沒有任何傳統形式聖蹟亭(敬字亭)上常見,富有教育意涵的對聯,洗石子外觀呈現的是仿巴洛克式的紋章裝飾,與其他地方的聖蹟亭迥異,也成為了最大的特色。


  *中壢聖蹟亭。


  *聖蹟亭上的裝飾是仿巴洛克式的紋章。


  *破損處露出裡頭的TR磚。


  *聖蹟亭位於土地公廟後方,一旁即是新街國小。

  聖蹟亭旁的新街國小也有不短的歷史。昭和九年(1934),在新街國小現址開始有了校舍,並作為中壢公學校分離教室,隔年改為水尾分教場;昭和十一年(1936)獨立為中壢第二公學校,五年後改稱白川國民學校。目前新街國小內仍有一間日式宿舍,在校園校舍的後方,被生態池環繞著,環境清幽。


  *新街國小校門。


  *新街國小後方的日式宿舍,僅存一棟。


  *新街國小操場旁邊,令人懷念的大象溜滑梯!

  仁海宮附近的延平路215巷內,有一間相較於兩旁樓房顯得相當嬌小的古厝,堂號江夏,為黃姓人家,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看起來應該是有改建過,門前那傾頹的石獅讓時光流逝顯得無情也無奈;繼續走到中正公園一隅,則有一間看起來較為陰森的建築,名為義士堂。義士堂始建於道光十五年(1835),祭祀死於閩粵械鬥的無主孤魂,於昭和八年(1933)與民國六十四年分別修建,成為今日的樣貌,整體形制為方形,頂部四坡水設計,前門的四根列柱透露出日本時代西洋建築風格。


  *江夏堂黃宅。


  *義士堂。


  *義士堂內的千古榮靈之神位,祭祀閩粵械鬥的死者。

  到這邊,中壢新街的探尋大致結束,開始搜尋下一個目標,也就是中壢神社所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中壢神社於昭和十四年(1939)鎮座,社格屬於無格社,祭祀稻荷神之一的豐受大神、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壢神社原始配置目前不詳,僅知其址為今日的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中,中壢高中曾有一段時間的校門,是由中壢神社的鳥居所改建,但今日已拆除,且校門移位,鳥居所在位置可能在三光路13巷一帶。目前校內僅存一中壢神社的銅製神馬,放置於校門附近,此外,校內莊敬老樓前方有一長方形基座,曾是放置神馬的基台。


  *中壢高中正門一景,神馬就在台階上方。照片左側為莊敬老樓。


  *神馬側面,可見抬起的左前腳有明顯的接痕,而馬尾的線條與馬背鬃毛相比,十分生硬,此乃因為後來神馬屢遭破壞,重修後與原件的工藝水準落差而導致的。從老照片中可知,中壢神社神馬的尾部鬃毛上翹,與其他神社神馬不同。


  *莊敬老樓前的神馬基座。現在放置神馬的基座上有銘文,說明莊敬老樓前有兩個基座,但實際上僅有一個,且中壢神社僅有一隻神馬。

  除了神馬之外,中壢神社所留存下來的另一個遺跡,則是一對狛犬,但這對狛犬目前並不在中壢高中,而是來到了火車鐵路以南,龍岡路與中北路交會處附近的「忠義祠」,忠義祠與義士堂相同,都是埋葬祭祀無主孤魂的地方,屬於陰廟。中壢神社被破壞後,一對狛犬便被遷移至此,充作忠義祠的石獅使用,保存狀態良好,狛犬基座上仍可見到昭和十四年的標記。


  *忠義祠,兩隻狛犬就守在門前。


  *中壢神社狛犬,雄性的阿形狛犬(左)目前在忠義祠右方,雌性的哞形狛犬(右)則在忠義祠左方,與一般石獅擺設應男左女右的慣例不同,是因神社狛犬應為橫向擺放,但中式石獅則是縱向擺放,因而會有左右對調的情形出現。


  *狛犬背面造型。


  *狛犬基座上有昭和十四年十月的標記。

  中壢神社的殘跡僅止於此,就目前的資訊已無其他殘留。最後,介紹一處位於國道一號中壢交流道附近的古厝「燃藜第」。燃藜第建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是一間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建築,一旁則有間兩層樓高的洋樓,是現在桃園地區非常少見的樣式,被稱作是中壢的紅樓,據說與桃園地區的礦業有關,但資料不多。現在洋樓委外經營餐飲業,而燃藜第三合院則仍是私人居住。


  *燃藜第三合院與一旁的兩層洋樓。


  *從洋樓二樓俯瞰燃藜第。


  *紅樓,為緊鄰三合院的兩層洋樓,二樓有拱圈,柱頭為南瓜(金瓜)造型,頂部有仿巴洛克式的花瓶與球狀裝飾。


  *燃藜第上的磚瓦。

  走馬看花式的,看過了中立的史蹟後,其實發現這個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實際上歷史留存已經不多了,頂多剩下一些歷史紋理繼續烙印在街道分布上,至於當年的老街、新街與舊社等區域,早已融合為一個大都會,甚至與平鎮之間已無明顯的界線。在中壢這個地方想發掘歷史,必須大量地透過文獻查詢。不過,今日的中壢已經呈現另一番風貌,工業發達的桃園地區,有著大量的外籍勞工,他們已經在中壢形成了另一種生活氛圍,有機會的話再跟大家分享。


一、參考資料
1.中壢仁海宮-建築緣起與歷程
2.台灣大百科全書-中壢市聖蹟亭
3.新街國小-歷史
4.神社殘跡-中壢神社
5.燃藜第和紅樓


2014.01.01、01.12造訪
2014.02.24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