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野地旅0599:餘三館陳家古宅[彰化永靖]


  *位於永靖餘三館是個古色古香的古厝。

  這次到中部春遊,一時想不到該去哪裡,直到心中浮現「餘三館」的名稱。會對餘三館有印象,是因為這間古厝前方,有一方「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碑」,對於蒐集這些日本時代的石碑、遺跡我頗有興趣,因此便提議開車前往。除了原訂一起同行的偉珊和語玥外,也邀請了語玥的媽媽一起同行,就這樣一車四人踏上往永靖的路。

  駛抵永靖,依照地圖找到了台一線省道旁的一間陳氏家廟後,回頭尋得了餘三館所在處。這間陳氏家廟起造於大正四年(1915),用以取代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時遭洪水沖毀的家廟,隔年完工,名為繩武堂。集集地震後受損,經修復後成為今貌。


  *永靖餘三館與陳氏家廟位置圖。


  *陳氏家廟前合照,但其實沒人姓陳。


  *陳氏家廟正面,整修好後顯得光鮮亮麗。


  *祖堂上有堂號繩武堂。

  從陳氏家廟轉回餘三館的位置,由於餘三館並不直接與台一線相鄰,因此要彎入一個小巷。就在見到餘三館的那一剎那,語玥媽媽突然大叫一聲:「語玥啊,這裡不就是那個誰誰誰的家嗎!」結果搞了半天,原來是語玥家有親戚嫁來這邊。在餘三館旁的屋子裡頭遇到了親家的人,就在「屋主」的帶領下,參觀了餘三館。由於語玥媽媽和親家一直在話家常,我們三個年輕人就自行在餘三館各處拍拍照。

  餘三館的主人也姓陳,為祖籍廣東潮州饒平縣的的客家人[註1]。光緒十七年(1891)擴建完成,大多數網錄資料均說,由於希望後代「多福、多壽、多子」,三者皆有餘,而命名為餘三館;但在另一份資料中看到其他線索,於文後再附上。陳家在清代早期因擔任地方墾首累積財富,戴潮春事件時,陳義方曾率領鄉勇協助抵抗,因此獲得功名。陳義方之子陳有光後來捐官得貢元,並在他手中擴建舊宅成為餘三館。

  日軍接收台灣時,領軍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餘三館下榻三日,因此,台灣總督府依據大正八年(1919)時公告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於昭和十年(1935)時將餘三館列入台灣第二批史蹟,名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在三次的史蹟指定中,最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所共指定了38處(參見野地旅0462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與仰皇猶石刻等),包括鹽寮日軍登陸處、台灣神社等。日人於餘三館前的田地設置公園,豎立御遺跡碑,按時祭拜,戰後公園被拆除,御遺跡碑則留存在古宅風水池旁。


  *餘三館前有風水池,池畔立著御遺跡碑。


  *餘三館門樓全貌。


  *餘三館門樓,使得整個陳家古宅顯得更具氣派。


  *餘三館建築主體,坐西朝東,有紫氣東來之意。格局為三合院,原為單層護龍,又新增兩側的外護龍,已改建帶有西式建築風格。


  *餘三館祖堂前照張相。


  *餘三館祖堂前「凸歸」的部分,雕梁畫棟,十分精美。祖堂門上懸掛貢元的匾額。


  *祖堂內部,堂號「創垂堂」,並有「成均進士」、「恩授貢元」兩面執事牌。


  *護龍掛有「雷澤」與「歷山」二匾。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碑,後方有碑文。大部分的資料說餘三館前的公園為「神社公園」,應為誤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碑為公園主體,並無神社存在(可參見野地旅0468三疊溪舍營所北白川宮御遺跡有類似案例)。


  *解說牌上可清楚看到餘三館的建築物配置。

  我們未在餘三館停留太久,也沒拍太多照片,只是邊遊戲,邊感受古宅所傳遞出來的世家氣息。台灣中部的古宅許多都擁有華美的門樓,似乎是有地區性的特色,而餘三館是我所親眼見到的第一個有門樓的古宅,此外,許多角落也都散發出了濃厚的歷史味。

  剛好有一隻燕子停在堂前,讓我想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陳有光或許未曾獲得較高的功名,但這餘三館留下了對後代的期望,因此「舊時餘三館堂前燕」並未飛離,至今仍留在創垂堂前,繼續與陳家後代共處。


  *堂前燕。


◎註:
1.餘三館陳家的祖籍,為廣東饒平浮濱鎮大榕村,應是閩南族群而非客家人。感謝施縈潔學姊指正。 2016.04.24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餘三館
2.文化部-文化資產導覽個案
3.319旅行事誌-是餘哪三


二、延伸閱讀
1.319旅行事誌-餘三館名稱由來


2014.04.04造訪
2014.07.2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