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

野地旅0614:蕃薯寮溪峽谷[花蓮壽豐]


  *台十一線架橋通過蕃薯寮溪下游峽谷一景。

  離開花蓮山(野地旅0613七七高地花蓮山)後,依照既定計畫繼續開車南下,沿著海岸山脈東側的台十一線公路,過了牛山(一旁有岔路可通往著名的牛山呼庭景區),不久後即來到一處不太有人的遊憩區,名為蕃薯寮遊憩區。此遊憩區規劃有一條步道,跨越底下的蕃薯寮溪,讓遊客可以一窺蕃薯寮溪谷的景致,算是個很小且寧靜的景點。


  *蕃薯寮遊憩區附近地圖。

  蕃薯寮的地名相傳為此處生產蕃薯,且阿美族人在此搭寮儲存,不過此說法先聽聽就好,按自己的經驗,此地名為後來漢人所取的機會相當大。目前居住在此的人,多為開闢台十一線的老兵,此外,在八七水災時,也有一部份居住在災區的漢人,遷移到了蕃薯寮來,因此目前此處並無阿美族人居住,而就算是漢人,人口數也不多。

  來到蕃薯寮遊憩區,主要是看地質景觀,以台十一線跨越蕃薯寮溪的橋樑為界,以西為河谷盆地地形,蕃薯寮溪在盆地中呈現蜿蜒的曲流狀,而溪流兩側則有平坦的河階;橋樑以東,則是深切且陡峻的峽谷地形。這與我們一般想像,河流越往下游側,兩岸應該越平緩的認知正好相反。


  *蕃薯寮遊憩區附近地形與地層分布圖。黃點為蕃薯寮遊憩區位置,白色虛線為地表出露岩層分界約略位置。

  原來上述的地形景觀,與地層分布息息相關。稍有地質概念的人都知道,海岸山脈為菲律賓海板塊上的火山島,經過億萬年的移動,最終撞上歐亞大陸板塊,而這些火山島的主要構成岩層為「都鑾山層」,大多是堅硬的火山角礫岩或火山集塊岩,因而造就了海岸山脈的主要山稜線。除了幾條主稜線外,海岸山脈其他部分並不高聳,地層主要是蕃薯寮層或八里灣層。蕃薯寮層的組成主要是砂頁岩互層或泥岩層,泥質含量較高,是早期大陸斜坡或深海的濁流所沉積構成的岩石,抗蝕力較差;八里灣層則相對變化較多,包括砂頁岩互層與礫岩都有局部出現,上圖中北側的牛山為「水璉礫岩段」,水林尾山一帶同樣也是礫岩,形成一些較高的山頭,其餘部分同樣比較低矮。

  蕃薯寮溪發源於高聳的都鑾山層六階鼻山,隨後進入到蕃薯寮層的區域,由於抗蝕力較弱,此處溪谷地勢低緩開闊,直到過台十一線的公路橋繼續往東,開始進入北加路蘭山北側時會接觸到另一塊都鑾山層的分布區域,此段蕃薯寮溪下游必須切穿堅硬的火山集塊岩,因而溪谷變得狹窄陡峻。此外,由於北加路蘭山這塊都鑾山層的阻礙,蕃薯寮溪進入下游峽谷時,因河道收窄,河水會受到一定的阻礙,故在峽谷的上游側逐漸形成曲流。


  *蕃薯寮溪下游峽谷景觀,溪水切穿堅硬的都鑾山層,形成陡峻的峭壁。


  *蕃薯寮溪中游,屬於蕃薯寮層分布區域,地勢較為低緩,溪流兩岸平地發育成為河階地形,並有曲流出現。

  有故事說道,以前如果能夠利用竹竿,跳過蕃薯寮溪峽谷的話,便可以成為部落的領導者,因此有不少的青壯人士前往嘗試,但這峽谷說窄也沒很窄,因此很多人就此葬生峽谷。谷邊有一些竹子生長,傳說便是這些人要跳躍山谷時所留下的,便將這小片的竹林起了個名稱「遺勇成林」。

  蕃薯寮遊憩區很小,不想了解上面那些地質景觀的話,坐在一旁的涼亭吹吹風,放空一下也不錯,通常不會有人來打擾你。不過想看美景的話,除了前面提過的牛山,繼續往南走,不久會抵達芭崎休息區,在那邊,你可以遠眺東部海岸線中數一數二的美景「磯崎灣」(野地旅0356風雨磯崎灣)。幾個小而美的眺望點,構成屬於這一線的景致。


  *磯崎灣一景。


一、參考資料
1.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


2014.05.17造訪
2014.11.04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