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野地旅0624:市區老建築與清水神社遺址(牛罵頭文化園區)[台中清水]


  *紫雲巖,是清水地區的主要廟宇。

  距離高美濕地(野地旅0623高美濕地)最近的城鎮,就屬清水。這個台中海線第一大城鎮當然也擁有許多可供追尋的歷史,於是我們驅車前往清水市區,轉了幾圈之後,決定在主廟紫雲巖前的停車場停車,開始漫步清水城區之中。艷陽天下,清水街上熱鬧非凡,紫雲巖前攤販雲集,不時有進香團,我們還沒開始探索,就先體驗到清水的活力了。


  *清水城區史蹟地圖。黃色線段為清水神社參道,藍色線段為觀音堤。

  清水,舊名牛罵頭,為平埔族巴布拉族(也稱拍瀑拉族)牛罵社(音譯)社地所在,位於大肚台地鰲峰山山腳,此處除有一些小溪溝外,亦有地下水從清水斷層附近湧出,族人因而聚集。在今日清水城區西側,仍保留「社口」的地名,此即牛罵社的出入口之意。清雍正年間,開始有漢人(客家人)入墾牛罵頭,至今仍保留客家信仰三山國王廟,由於原漢之間屢生爭議,因此在雍正九年(1731)發生了「大甲西聚落土著變」,官府引入巴宰族的力量平亂,此處的平埔族勢力開始變化;乾隆年間開放有業良民入墾後,泉州籍的楊、蔡二姓人家大規模入墾,為此地大姓。日本時代,此地先設為臺中廳牛罵頭支廳,大正九年(1920)行政區改制,取此地潔淨的湧泉,改行政區名為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而大甲郡役所也設置於清水街。

  今日的大街路,是日本時代前期清水最繁榮的區域,商旅雲集,北端為主廟紫雲巖,紫雲巖又稱觀音亭,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整條大街路則沿著鰲峰山腳南北向延伸,但在昭和十年(1935)的新竹臺中烈震(即關刀山大地震、墩子腳大地震)發生後,城區受損,於是清水展開了新一輪的都市計畫,改為棋盤式的街道,整個重心西移至今日中山路一帶。今日中山路與大街路間,仍可看到不少頗具歷史的街屋。


  *紫雲巖,現為五層樓高的寺宇,民國九十一年整建完成。


  *紫雲巖後方還有個園林造景,並有幾方古老的石碑做為歷史見證。


  *碩大的環保金爐揭示著紫雲巖的香火鼎盛(左)。紫雲巖寺後的石碑(右),左為明治三十九年(1906)所立的「牛罵頭觀音廟後堤防復舊碑」,紀載清水米粉寮溪畔常因暴雨匯集造成大水的歷史,因而此處有以卵石築成之「觀音堤」,此碑為觀音堤整建後立碑紀念;右側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嚴禁感恩社佃業混丈勒索碑」,為臺灣北路理番同知諭知嚴禁感恩社(雍正年間牛罵社改名)番業戶以清丈地籍為由勒索漢族佃民,也要求佃民不得短少溪埔地番租,紀載了當年的社會、開發歷史。


  *紫雲巖旁的磚造老屋。


  *位於新生巷口的李宅(隴西衍派),為兩層樓洋樓。


  *李宅正面。


  *李宅旁邊另一個改建過的古厝,格局仍在。


  *文昌街上可見到不少洗石子外觀的街屋。


  *文昌街口的街屋,頗有特色。

  漫步在街頭,吸引我注意的是清水街上的一間洋房,其歷史在網路上一時查不到,但從其外觀來看,應該有不凡的過去。順著清水街往鰲峰山的方向走,不久可以抵達一處栽植了不少柳樹的小水渠,此處名為「埤仔口」,即泉水湧出之處,清澈的水質造就了清水的地名與繁榮,當然今日已不用這些湧泉,只留下一些渠道讓人緬懷。在埤仔口不遠處,有一間清水開基福德祠,想必是當年漢人開墾時,為了祈求水源不絕而設立的吧。


  *不知名洋房。(補述:此為蔡年亨宅)


  *埤仔口,清澈的水質造就了清水。


  *清水開基福德祠。

  距離埤仔口不遠處,清水地政事務所旁,有個筆直的階梯往大肚台地邊緣的鰲峰山上去,可通往「牛罵頭文化園區」。這條筆直的階梯,其實也是清水神社的後參道,清水神社就建立在牛罵頭文化園區現址,順著後參道往上,右邊仔細看可找到「震災紀念碑」,即是紀念前述新竹台中烈震,在清水地區造成的亡者,紀念碑上刻有罹難者三百餘人的姓名。

  過紀念碑繼續往上走,階梯的終點就是牛罵頭文化園區的入口。牛罵頭遺址橫跨多個時期,有四個文化層,分別為大坌坑、牛罵頭、營埔與番仔園文化層,這四個文化層正好說明了台中海線地區由新石器時代進入石器與金屬器並用的年代,隨後則進入由平埔族巴布拉族所生活的鐵器時代。此地較大的變動在日本時代,昭和十二年(1937)時,設置了清水神社,並在昭和十七年(1942)列格為鄉社,祭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以及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目前在牛罵頭文化園區中仍可找到部分殘跡。民國時期,神社被拆除後,改為陸軍軍營,但已廢棄。


  *清水神社後參道。


  *震災紀念碑,上方碑體戰後以大理石改建,下半部則為原件。


  *牛罵頭文化園區入口,亦為神社的正面方向。


  *文化園區內,神社本殿基座被改為軍營司令台,狛犬則在兩側改變了擺放方向。


  *哞形狛犬。


  *阿形狛犬。


  *狛犬基座上刻有「祝皇紀二千六百年,大甲庄小公學校職員一同」。皇紀紀年為以日本神武天皇元年起算,象徵天皇萬世一系的紀年。


  *一旁有散落的石燈籠殘件。


  *牛罵頭文化園區內的展場,多以當年陸軍軍營留下的建築充當。


  *「軍營」內部一景。


  *從文化園區內可以眺望台中海線地區,視野極佳。


  *遠眺高美(野地旅0623高美濕地),紅白相間的塔狀建築物為高美燈塔。


  *牛罵頭文化園區內部分展品。


  *其中一個挖掘坑。由於大肚台地北側是大甲溪古沖積扇的一部分,故有許多圓潤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從石器時代,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清水地區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建材。

  欣賞完牛罵頭文化園區的絕佳風景,其實清水還有許多值得造訪的地方,例如鬼洞、觀音堤,但這次我們並未前往上述兩地,而是到了一開始提到的「社口」去,當地仍留存著清水大姓楊姓的古宅。社口楊宅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為當時楊姓族人的「瓦屋公廳」;同治二年(1863)楊克湖因團練鄉勇有功獲賞,於是將瓦屋公廳擴建為南北向並列的三間並列三合院,並在門口設置八卦井;光緒八年(1882)楊金波中舉,官至台灣府提督兼臺灣道道臺,正廳因此懸掛明經進士匾,宅前設置提督旗桿座兩座。楊宅於新竹台中烈震時曾部分損毀,因此在清代的建築體上,找的到日本時代的建築工法,只可惜三連棟的楊宅,最北棟在民國九十九年,遭到族人拆除,剩餘部分則被政府緊急指定為古蹟,目前正在修復中。


  *社口楊宅一景,此為中棟。


  *中棟前有八卦井。


  *中棟,社口楊宅三連棟的特色是正面入口均有兩道圍牆。


  *旗桿座。

  離開清水前,突然在手機上瞥到一篇資料,原來清水市區南側的清水國小,也頗具可觀性,於是再花個幾分鐘到清水國小走走。清水國小的前身,為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設立於明治三十年(1897),隔年獨立為牛罵頭公學校;大正十年(1921)改名清水第一公學校;昭和十年(1935)因原文昌祠校舍不敷使用,因此公學校遷至清水國小現址,建成今日所見的古蹟校舍主體;昭和十六年(1941)更名為清水南國民學校。


  *清水國小校門。


  *ㄇ字形的古蹟教室,紅磚與列柱長廊讓這教室顯得優雅。


  *升旗台。


  *操場三面環繞著古蹟教室。


  *古蹟教室的列柱,以及偌大的採光窗。


  *禮堂,亦為古蹟一部份。

  我們在清水地區逛了整整一天,還有一些地方因時間關係沒能造訪,由此可見,清水身為台中海線第一大城,確實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和伊真趁著夕陽餘暉,還要趕往這次出遊的最後一個景點,於是在清水的探索就暫時告一段落,依我造訪台中海線的頻率來看,應該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把清水看得更透徹了。


一、參考資料
1.文化部文化資產導覽個案-嚴禁感恩社佃業混丈勒索碑
2.文化部文化資產導覽個案-牛罵頭觀音廟後堤防復舊碑
3.文化部文化資產導覽個案-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4.維基百科-清水社口楊宅
5.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6.神社殘跡-清水神社


2014.07.02造訪
2015.01.1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