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

野地旅0713:湖山水庫蓄水區岩層剖面[雲林斗六]

*眾人徒步走入湖山水庫蓄水區,朝著大片新開挖的岩壁前進。

  今年一月,有機會跟著台灣許多土木系等相關系所的師生們,一起前往台灣中部考察,由於大家所學與地理學差異甚大,所以算是一次非常新鮮的實察活動。這次的第一站,來到了雲林斗六境內的「湖山水庫」。湖山水庫大壩工程始於民國九十七年,並於民國一零四年底完工,隔年四月將正式開始蓄水。由於在臺灣蓋水庫現在越來越難與地方取得共識,所以湖山水庫極有可能是這幾年來唯一可以真正施工的大型水庫工程,也因此,在開始蓄水前的這段時間,管理局的人員接待了非常多各個面向的參訪團,可說是最熱門的工地呢!

  湖山水庫是屬於一個離槽水庫,引東邊清水溪的水來此存放,庫區原本有三條小溪,由南往北分別為南勢坑(並有支流崙尾坑)、中坑和土地公坑,這三條小溪的集水區相當小,所以利用工程的手段,挖開這幾條小溪之間的分水嶺,形成一個超大的庫區,並由南往北興建了湖南壩、湖山副壩和湖山主壩三個重力土石大壩,壩體長度合計將近1.7公里,是臺灣最大的水庫大壩。也因為這個開挖的工程,所以產生了一大片非常「新鮮」的岩層露頭,吸引了無數地質學界的人前往參訪,我們也算搭上這趟順風車吧。

  *管理中心望向高聳的湖山主壩。

  *來到大壩的南側,此處為湖南壩。

  *位在湖山副壩與湖南壩間的溢流道口,管理局的人暱稱為馬桶蓋。


  *站在湖南壩上俯瞰尚未蓄水的庫區。

  *馬桶蓋近照。

  *馬桶蓋後方通水斷面很大的溢流道。

  根據地質圖,湖山水庫庫區的地表主要為頭嵙山層香山段,但因為往下開挖的原因,所以露出來的大多是下面一層的卓蘭層。考察主辦單位已經為大家準備了中央大學林殿順老師團隊所精心測量的「地層柱狀圖」,柱狀圖主要的功能,其實是找出岩層中局部的軟弱層,會利用工程的手段加以補強,以維護水庫的安全。柱狀圖上標明了每個絕對高度的岩層特性、沉積構造與化石層等訊息,引領著我們從庫區底部一路向上攀爬,看看地層柱狀圖如何跟現地搭配解讀。

  在博士班學姐的帶領下,我們從湖山副壩與湖南壩交接處走入庫區,好大一面的岩層露頭就出現在眼前,由於工整的開挖所以讓層面顯得特別清楚,儘管大多屬於卓蘭層,但層間的層面卻也顯示出了同一地層也有不同的產狀,有的次層雨蝕溝特別多,有的則大量分布球枕狀沉積構造,有的則發育出了土指一般的微地形,有的更是化石的富集層。設法越過小溪後,就來到最大片的岩層露頭,根據林殿順老師的柱狀圖,卓蘭層內發現有「鹿角、鹿齒化石」,大約是在海拔高度約76、85、141、225公尺處有零星發現,我們這幾個地理系的少見多怪,拼命想要找找看能不能看到鹿角或鹿齒化石,不過當然是沒看見。

  *遠眺卓蘭層剖面,可看到傾斜的層面,而且不同次層的蝕溝發展不均勻,可能與局部膠結狀態、組成顆粒大小等有關。

  *大片的人工開挖岩層露頭。

  *中央地質地質調查所的劉桓吉老師正在解說中。

  *踏在卓蘭層露頭上。

  *此段卓蘭層以泥、頁岩為主,照片中出現一些球枕狀沉積構造。

*局部出現的貝類化石富集層。

  *這一小層比較獨特,出現類似土指的地形,成因不明,但簡單用手觸摸,此層的顆粒略大於上下相鄰的次層,因此顆粒組成大小可能是造成其外觀產狀不同的原因之一。

  *跨越小溪,走上最大片的露頭。

  *非常明顯的球枕狀構造剖面,照片左右兩邊受壓下沉,泥砂中的水就從中間(鏡頭蓋放置位置處)被擠上來。

  *局部可能含碳酸鈣或其他物質較多的次層。

  *走到露頭中段,遠方下半部灰色的為卓蘭層泥岩,上半部淺黃色的則為頭嵙山層香山段砂岩。

  幾個小時就在我們瘋狂的找鹿角化石中結束了,學地理的人很難得有機會這樣仔細觀察地層,畢竟地表下的事情,大部份我們都直接採用地質學者的成果,不過多多了解地下的世界,對自己也有不少好處。時間差不多,往回爬上大壩還挺喘的,畢竟落差也有百來公尺;四月份開始蓄水後,預期將會分擔集集攔河堰的用水負擔,並減少雲林平原地區抽取地下水的用戶,改由地表水進行供水,以減緩雲林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

  大型水庫工程可以很快的解決地方的供水問題,不過相應的水庫庫區環境破壞、生態影響等,也是不容小覷。目前幾個計劃中的水庫,如大漢溪上游的高台水庫、頭前溪上游的比麟水庫、屏東的士文水庫,以及數十年前就不了了之的美濃水庫等,都受到了極大的阻力,水庫建設與永續環境之間到底如何取得平衡,在我們離開了湖山水庫之後,仍應是需要長期考量的問題。


  *湖山水庫地圖。


一、參考資料
1.2016寒假聯合野外手冊。


2016.01.19造訪
2016.06.0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