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

野地旅0719:再訪北頭洋飛砂崙[台南佳里]

  *位於台南市佳里區的飛沙崙,是一個古沙丘地形。

  睽違三年多,又來到台南佳里區的沙丘,這次是帶著伊真一起來探尋西拉雅族的痕跡。大約五年前,就曾和老爸、老媽一起來到這個名為「北頭洋」的地方(野地旅0342北頭洋慶長宮與立長宮),見證地方信仰從西拉雅的阿立祖,逐步轉移到漢人的觀音佛祖,也象徵著這片土地的居民,有著明顯的族群變化與文化同化或涵化。

  我們這次來,也是以找尋佳里區境內的西拉雅族公廨為主要目的。西拉雅族人所崇拜的對象,以漢字描寫被稱為「阿立祖」或「阿姆祖」,有時也會有類似的名稱例如「太祖」、「太上道祖」等,有某種程度與漢人道教信仰融合的名稱。例如花蓮玉里的大庄公廨(野地旅0223大庄公廨),祭祀的就是比較傳統的阿立祖;屏東中埔的公廨(野地旅0009中埔公廨廟)則是半漢化的公廨,祭祀阿姆祖、姐妹;而在屏東老埤的古令埔,西拉雅族與漢人長期混居,祭祀的是「太上道祖」或「阿立太祖」。

  我們從網路上搜尋到,在佳里區境內的公廨,除了已經變成立長宮的北頭洋公廨外,還有不遠處的番仔寮公廨、潭墘公廨兩處。其實這些地方也已經漢化的很嚴重了,甚至「公廨」之名可能為漢人對西拉雅族祭祀建築的指稱,番仔寮很明顯是漢人稱呼西拉雅人聚居處的地名,而潭墘則可能是低濕地畔的意思,也是漢人對環境指稱的地名。

  我們先前往目標最明確的立長宮,相關的介紹都已經在以前的網誌介紹過了,因此這裡不再贅述。拍完照片後,我們到了立長宮後方的沙丘,此沙丘就稱為飛沙崙,崙在漢語中就是平地上的條狀沙丘,此處古環境為潟湖,並有沿海沙洲、海岸沙丘的發育,隨著潟湖沉積淤塞,海岸線到了遠方,但沙丘保留了下來,顯現了古海岸可能的位置。沙丘頂端,現在有個復刻版的西拉雅族望高寮,有膽子的人可以爬上去,但我們兩顯然是無膽的。沙丘頂還有一等三角點,是平原區上重要的三角測量控制點。

  *立長宮,祭祀阿立祖的公廨,已經漢化。

  *公廨內有許多具有形象化,或者是走標所放置的石頭。

  *阿立祖,西拉雅族傳統沒有供桌,因此這個形式是漢化的,桌上許多裝水的壺,西拉雅族人認為祖靈會在壺內水中,因此藉以祭祀祖靈。

 
  *望高寮(左)與一等衛星控制點(右)。

  *一旁還有個三等三角點。

  離開沙丘頂,沿著沙丘稜線上有一條步道可以行走,只是冬天的風實在太大,還是迅速的走下了沙丘。步道另一端,會先看到一顆被風影響,幾乎是趴地生長的「百年粿葉樹」,一旁還有個已經有補強的「荷蘭井」,井內還有水,也看得到一些比較古老的井壁建材。隨後走在沙丘群之間,回到立長宮。立長宮旁邊是地方社區發展協會,建立的西拉雅族建築群,以為這些以茅草、竹編為主的建築,應該非常透風寒冷,不過走進去,還真有種瞬間溫暖的感受。

  *飛沙崙沙丘頂步道。

  *百年粿葉樹。

  *荷蘭井,還可看到舊的磚材。

  *西拉雅族建築復舊。

  很快的逛過一遍飛沙崙,接著就按所找到的資料,開始搜尋其他公廨。很快的,就在立長宮不遠處找到番仔寮公廨,這間公廨原本在農田之間,後來才遷到現在的位置,形式幾乎跟漢人的土地公廟相同,已經高度漢化,規模也不如立長宮。而另一間潭墘公廨,我們兩個比對門牌地址、照片、地圖等資料,怎樣都找不到,事後才了解,原來「號稱最具有西拉雅族公廨原貌」的潭墘公廨,在數年前已經因為土地開發,改建住宅社區而消失了,潭墘公廨將只剩下鄉野傳說。附近還有一處充滿故事性的古蹟飛番墓(野地旅0505飛番墓與北門神社),只是這次被淹沒在玉米田間,無緣得見。

  *番仔寮公廨。

  *番仔寮公廨內部,也是祭祀阿立祖。

  在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文化已經快速消逝,儘管近年來一直有復興平埔族文化的倡議,但因為過去百餘年來文化消失的太快,也大幅度的受到強勢文化的影響,已經很難恢復到原有的模樣。透過一些還存在,但已不是原味的西拉雅族遺存公廨,或許可以做為引起眾人對文化的「興趣」與「起點」,除了西拉雅族外,其實所有居住在臺灣的人都應該了解,這些文化都是屬於臺灣的獨特文化記憶,值得每個人一起來保存與認識,如此一來,這些文化才有復興的可能性。

  *北頭洋飛沙崙一帶地圖。黃色為今日沙丘約略範圍,潭墘公廨亦為大概位置。


2016.01.23造訪
2016.07.1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