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

野地旅0729:台中火車站周邊史蹟巡禮[台中中、東、南區]

  *舊建國市場一隅。

  在這之前,自己舉辦了兩次自導式小考察,分別在猴硐瑞芳(野地旅0711瑞三煤礦與瑞芳老街)和桃園市區(野地旅0724桃園老市街巡禮),結束之後發現收穫遠比自己一個人去考察來得多,畢竟每個參與者都有自己擅長的部份,所以決定跨出北部,繼續辦下去,第三場呢,就設定在中部。簡單思考一下之後,想起前一陣子文化資產界熱烈討論的「天外天劇場」保存議題,而天外天劇場就位在台中火車站附近,所以決定以台中火車站為中心,在附近走走。

  台中地區的發展,除了早期的聚落之外,大致可以追溯到劉銘傳在台灣建省後,在橋仔頭地區所規劃的台中省城興建,整個省城的範圍包括了部分霧峰林家、樹仔腳林家,以及仕紳吳鸞旂所有的土地,光緒十五年(1889)省城動工,以吳鸞旂為總理,但未及完工,邵友濂繼任台灣省巡撫,省城停工並將省會遷至台北,直至清政府割讓台灣,省城都未完工,僅作為新的台灣府城。進入日本時代,整個台中市街重新規劃,省城與其內的官署等建築全數拆除,僅留存大北門城樓和儒考棚,城樓移至今台中公園的砲台山,改名望月亭。

  *台灣省城範圍圖,套疊現在的地圖位置。

  日本時代的台中,完全是另一番光景,明治三十八年(1904)出版的臺灣堡圖,幾乎已經看不到省城的痕跡與紋理,隔年,台中停車場啟用,為台中市區軌道運輸的起源。明治四十五年(1911)再經過市街改正後,台中又有新的面貌,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到今天。現在我們所認識的台中火車站建築體,是在大正六年(1917)所改建的台中驛,為後期文藝復興的辰野風格,並持續使用。

  *臺灣堡圖中的台中市街,基本上已經看不出省城的模樣。範圍同上一張圖。

  *明治四十四年(1910),針對台中市區提出了市街改正(紅色線條)的計畫圖,也成為今日火車站周遭的都市基本紋理。

  從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的市街改正完成後,基本上台中就按著這個規劃發展,直到近年來,台中地區火車開始進行高架化,台中火車站要另建新站,同步拆遷原本位於火車站東北側的建國市場,重新規劃周遭土地使用,儘管鐵路路線並未大改,但高架化造成了垂直的都市景觀變遷,而前後站之間的隔離可能會減少,配合附近原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土地重新規劃為公園、生態池,或許台中火車站附近的景觀,會在幾年內有非常大的改變吧。

  這次參加的共有四位女性夥伴(男生咧),在台中火車站前站集合完畢後,開始這趟旅程。首先,沿著建國路往西走,與台中路的交會口往南穿越鐵道,這裡是一處非常特別的「聲音地景」,由於公路從鐵道下方穿越,許多要從南方進入台中市區的人,在記憶中會有火車行駛在鐵路橋上的聲音,因此許多人就稱此處為「火車路空」。未來鐵路高架化後,儘管火車還是在頭上,不過這個聲音會大大改變了吧。

  *龐大的台中火車新站站體,以及舊的台中火車站站體。

  *十分精美的台中火車站,在使用即將達100年時,準備從火車運輸的門面工作退休。

  *火車路空的新與舊,台中路穿越鐵道下方的位置,舊的火車鐵橋與更高處新的高架鐵路,想必會有很不同的視覺與聽覺感受。

  火車路空旁邊,就是「綠川」。現在的台中市區內有四條主要的溪流,分別是綠川、柳川、梅川和麻園頭溪,這幾條溪與市區東邊的旱溪相同,大多是從大坑山區所流出,並在台中盆地內形成沖積扇,最後注入南方的大肚溪;這些溪流在大雨時可能改道,也可能淹水,所以在市街改正的過程中,都受到了整治、修改流路等工程影響。如今的綠川在大正初年也曾被改道過,即今日台中酒廠附近那個不自然的90度轉彎。

  *火車路空旁的綠川,比較可惜的是水泥槽化了。

  *復興路三段375巷的綠川,此處原本有許多斜腳屋,也是相當多早期台灣電影取景之地,也算是個記憶中的地景吧。

  綠川不遠處就是台中酒廠,現在的台中文化創意園區,前身為大正五年(1916)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大正十一年(1922)實施專賣制度後被收歸國有,改為台中酒工場、台中專賣支局,戰後改為台中酒廠。由於此地目前已經受到高度關注,所以也不急著在這天看,我們先去尋找原本酒廠範圍內,曾經設置過的神社「台中松尾社」。台中松尾社大約鎮座於昭和二年(1927),屬於構內社,非國家神道系統的神社,主祀大山咋神,即酒造之神,是大日本帝國境內所有松尾社的祭神,後來又增祀久須乃木大神(製腦業守護神,久須乃木即為樟樹,可參考野地旅0337神木村的神木之春內有久須乃木祠)和保食神(稻荷神之一)。據說現在的文創園區內有把松尾社的位置標示出來,不過更有趣的其實是在台中路38巷內,意外保存了一個應該是松尾社的遺構,用途不明,但上面有倒置的「五七桐紋」,這個紋路代表著大日本帝國的內閣(政府)。

  *台中酒廠,現在變文創園區,暫時沒有去參觀的慾望。

  *一旁就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尋寶,找到五七桐紋。

  *這個現在被拿來種樹的不知名松尾社遺構,請一位比例尺小妞來合影。

  在台中路上,火車路空不遠處,其實還保留了一些街屋,其中有一間仁慈醫院,其外觀雖然被許多招牌所遮擋,但仔細一瞧,仍能見到過往風華。接著往台中火車站後站前進,復興路上有這一帶最精彩的洋樓「文青果組合會社」,而後站周遭則有許多鐵道倉庫,以及一些宿舍群存在,也可以透過一些地圖的比對,找出復興路四段37巷2弄與250巷,其實就是當年的糖業鐵道。事實上,原本台中後站是個獨立的車站,名為中南驛,規模小很多,是鐵路南方農產加工業用鐵道的車站,在民國四十年改建為現況。

  *街角的「巨星」便是仁慈醫院,還可看到二樓的拱窗與三樓的女牆,頗具特色。

  *仁慈醫院可愛的木造八角窗。

  *仁慈醫院另一個八角窗,造型不一樣。

  *復興路四段17巷內隱藏著別具巧思的街屋。

  *右邊這棟是文青果組合會社,可和後方的新建高樓作為對比。

  *文青果組合會社的後方,有數個別緻的牛眼窗。

  *鐵道宿舍群(右)和鐵道倉庫(左)。(編按:2016.08.04後站鐵道宿舍被部分拆除,目前處於暫定古蹟狀態)

  *二十號倉庫,是台中後站的鐵道倉庫群,已經開放文創產業進駐。

*台中火車站後站(原中南驛)前合影。

  沿著復興路250巷走,可以接上在火車站東南方的「帝國製糖株式會社」,此會社成立於大正元年(1912),並興建台中製糖所;兩年後興建台中製糖所第二工場(今月眉糖廠),原本的台中製糖所改稱第一工場;昭和十五年(1940)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併購,仍稱台中製糖所第一工場。戰後,改稱台中糖廠,民國三十九年稱台中總廠,直到民國五十八年,因製糖原料短缺,規模縮小,又恢復台中糖廠的稱呼,至民國七十九年停止製糖,三年後關閉。民國八十六年威京集團標得台中糖廠土地,準備進行「中華城」商場的開發,但隨即遇到資金周轉問題,加上納莉颱風時破壞已開挖的地下室,積水成湖。隨後幾個開發案多不了了之,整個廠區因為開發案僅留下辦公室作為歷史建築保存。目前糖廠土地準備改為公園,水池整建為生態池,並將原本老舊的建國市場遷移至糖廠南側土地。

  *復興路250巷,還可以看到糖鐵軌道。

  *糖鐵軌道穿越復興路四段,通往帝國製糖株式會社。

  *不遠處也算別有風味的富山機械工廠建築。

  *糖鐵延伸方向,左側就是糖廠範圍了。

  *中華城開發案所形成的大水池,中間那棟建築就是帝國製糖株式會社辦公室。

  *台中火車站附近航空照片(1959),最右側是台中糖廠土地。

  *台中火車站附近正射影像(2013),右上角已經出現了中華城商場工地形成的大水池。

  離開帝國製糖株式會社,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外天劇場」了。天外天劇場完工於昭和十一年(1936),為當地仕紳吳子瑜(吳鸞旂之子)出資15萬元興建的歐式劇場,演出電影、新劇和歌仔戲。戰後,吳子瑜將之轉手賣出,所得的金錢用以修繕台北的「梅屋敷」,而天外天劇場改名為國際戲院。由於停業已久,曾傳出業主要將之拆除,因而引來許多文史工作者疾呼保護,目前處於停工狀態中。

  *天外天劇場正面,由於先前已有部分拆除工作,原本遮住劇場正面的眾多看板已被卸除,反倒看見建築體的真實外觀。

  *天外天劇場一樓內部,伸長手拍。樓上有很精彩的鋼衍架空間,可惜上不去。

 
  *天外天劇場旁的階梯,扶手非常有質感(左);劇場的長窗(右)。

  *劇場正面側視,入口處凸出頗具氣勢。

  看完鐵道南邊的史蹟,時間還剩不少,決定前往快要拆遷的建國市場一探究竟。我們在前站的街道亂晃,經過建國路159巷時,感覺像是個紅燈區,讓我內心一驚,不過一旁廢棄的豐中戲院,倒也流露出如天外天劇場一般的過往風華。不遠處就是建國市場,市場全名為「台中市公有建國零售市場」,市場內部約有700個攤商,再加上八德街與新民街之間的露天攤商、北側的五金街等,總共超過2000個攤商,可說是中台灣規模最大的市集。市場於民國六十一年啟用,市場本體四層樓,一二樓為攤商,三四樓則為攤商住戶,雖然在集集地震時被判定為半倒,但經過些許補強後仍繼續使用。由於遷移在即,市場內部攤商已經變少,我們趁著下午休市時進入一探,發現裡面的空間真的十分有趣,要拆除有些可惜。

  *豐中戲院。

  *建國路上還有少量的街屋。

  *新民街的露天攤販。

  *五金街。

  *建國市場主建築。

  *童叟無欺。

  *市場內部。

  *陰暗的市場,光影的變化。

  *從市場內看向嶄新的台中新火車站。

  *建國市場內挑高中庭上,非常有氣勢的鋼衍架,與天外天劇場的有點相似。

  *鋼衍架中心。

  *衍架下方是個方形的空間,但一樓又設計成圓形的中心,外方內圓的配置,此處非常有感覺,有幾位攝影師在此捕捉畫面。

 
  *市場二樓有人在Cosplay(左);三樓與四樓間的採光通道。

  *從二樓的窗物看向臨時市場的屋頂。

  *各樓層與下一層樓間都有這樣的通氣孔設施。

  *早已無人居住的三、四樓區域。

  *建國市場旁,可能是鐵道相關建築吧。

  老建國市場在拆除前,已經吸引了大量的攝影者、文創者、文史工作者、Cosplay者、廢墟探勘者,甚至還有日本遊客特別來這邊看,有時候,我們可能真的可以多想想「拆除」以外的可能性,儘管老建國市場的拆除,似乎已經是定數了。還有時間,決定繼續拓展自己的台中視野,於是往「台中公園」的方向前進。

  台中公園位於台中省城的北端,公園內突起的「砲台山」即為大墩地名的由來,公園中的湖泊也算是半天然蓄水池。明治三十六年(1903),最初的公園落成,名為「中之島公園」,土地來源是霧峰林家捐獻的「瑞軒」庭園土地,並將大墩納入其中,將省城大北門門樓移至砲台山,稱觀月亭(戰後改名望月亭)。範圍內還有明治三十四年(1900)臺灣首次進行三角測量的測量原點、昭忠碑(現改為勝利碑),並種植了許多品種的樹木,是台中最早的都會公園。

  此時湖心亭等著名地標尚未出現。明治四十一年(1908)舉行「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建立湖心亭,並由鐵道部部長長谷川謹介引領來臺灣的閑院宮載仁親王進入休息,成為台中市民的共同記憶景觀。較著名的景觀還有第一代的台中神社、放送播音台、更樓等。作為一個台灣都會公園的代表,台中公園頗有台灣公園的特點「博物館化」,將各種不同文化脈絡的東西不斷塞進來公園內,相似的案例,當以台北的228紀念公園最有名,台北圓山公園也有這樣的趨勢。

  *大名鼎鼎的湖心亭,我終於看到你了!

  *放送播音台,很多人對它的想像就是放送終戰敕語吧。

  *台灣三角測量原點。

  *測量原點,一旁的大樹應該也是台中公園落成時就在的。

  *望月亭,原為台中省城大北門的城樓,後被移來這邊,是這個博物館化的公園中,第一個被移進來的史蹟。

  *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的正門。昭和十年(1935)吳鸞旂長子吳東碧將位於新庄子的公館賣給基隆顏家顏欽賢,後來顏欽賢將公館之地捐給政府興建孔廟,戰後此地被違建戶占用,民國七十二年更樓遷移至現址,三年後吳鸞旂公館依法院判決全數拆除。

  *第一代台中神社神橋(部分改建)、基壇、神馬,以及一對石燈籠的殘件,基壇上方原本有中門;本殿位置在昭和十七年(1942)因神社遷移,改立兒玉源太郎紀念碑;該碑在民國六十二年時以原基座改立孔子像。

  *一代台中神社鳥居。台中神社於大正元年(1912)鎮座,隔年列格為縣社,直到昭和十五年(1940)舉行遷座式遷移到今日台中孔廟(野地旅0360台中市孔廟)、忠烈祠處後廢除;遷移後的台中神社,升格為國幣小社。鳥居為神明鳥居。

  *台中公園大門門柱。

  我們在台中神社,把這次不斷走路的小考察畫下句點。總結一下,在清光緒年間,曾有機會在此創建一個官方的城市「省城」,儘管因經費等問題未能成真,但已經將中台灣的社會與經濟中心定調於此。日本時代,鐵路經過且實施市街改正,大幅調整天然地形的配置後,奠定台中市區的發展基礎紋理;鐵道以南,有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大正製酒株式會社、果實市場(糖廠旁)等農業批發至農產加工業的園區存在,也因此設置了如中南驛這樣的產業鐵道,並孕育了附近的鐵道宿舍、倉庫群,當然也吸引了一些人潮聚集,天外天劇場等應運而生;鐵道以北,是主要的居住區,街屋、商肆雲集,並有著絕佳的車站門面。戰後民國時期,農產加工業曾盛極一時,但又逐漸衰落,土地使用開始改變,另一頭建國市場為中心的交易則在此時興起;近年則因為鐵路高架化的關係,新舊景觀間的競逐、新舊記憶的更替,將會是接下來台中火車站周邊的主要課題。台中公園看起來自外於台中火車站為中心的發展,但其實作為一個博物館化的公園,不斷承接著來自台中各地的文化史蹟,未來,台中火車站周遭的史蹟,是否還會有機會遷入公園中,繼續讓這個博物館更顯得龐雜,也是值得關注的。

  走路走多了,真的有點累,不過感謝四位女性地理人願意陪下巴,一起親眼見證台中的轉變。

  *台中市區考察地圖。


一、參考資料


2016.05.15造訪
2016.08.0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