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

野地旅0751: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貴州安順]

  *關嶺化石群地質公園內的魚龍化石。

  在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住了一晚後,準備要前往一個比較少旅遊團的景點,也就是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這個地質公園以「魚龍」和「海百合」化石最為著名,但公園位處於關嶺縣與晴隆縣的正中央,並無高速公路通過,且四周沒有比較近的景點可搭配,所以遊人並不多。我們一大早從關嶺縣城出發後,大約開車1個多小時,便抵達了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門口比我想像的「不氣派」,跟幾年前去的雲南天帽山國家地質公園(野地旅0484澄江生物群)有點像,但遊人更少,一副還在大興土木的樣子,除了門口的「旅客接待中」字樣以外,實在看不出來到底有沒有在營運。入口處有幾位解說員正在聊天,我們購票後由一位住在關嶺,地質本科畢業的女導覽員負責全程解說。

  *地質公園接待中。

  *這裡被列為中國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導覽員引領我們在館區內行進,打開一間間本來是鎖起來的展館,魚龍化石就這樣出現在眼前了!關嶺這裡的沉積環境是海盆,深度大約是200至500公尺左右,泥沙沉積後形成了泥岩、頁岩,距今大約2.2到2.3億年,屬於晚三疊紀時期。緻密的泥沙覆蓋下是良好的化石形成環境,所以在關嶺一帶地區,魚龍等大型海中爬蟲類動物化石數量眾多,因此才成立了國家地質公園。

  有好幾個展館,分別展示不同的魚龍化石,從化石的骨骼結構上也可以看出可能有不同的演化階段,甚至還有魚龍可能屬於卵胎生的證據;在關嶺發現的魚龍化石,大致可分為三個屬,分別是美麗盤江龍(包括鄧氏貴州魚龍、蔡胡氏典型魚龍、亞洲杯錐龍)、梁氏關嶺魚龍、以及周氏黔魚龍,前兩者為大型魚龍,約在三疊紀中晚期出現,而周氏黔魚龍則是介於三疊紀晚期與侏儸紀間出沒。

  除了魚龍之外,關嶺化石群另一種引人注目的化石,是海百合化石。早在二十世紀初,海百合化石就在關嶺附近被大量發現,由於形狀特殊、美麗,因此關嶺附近居民把這些海百合化石整理好後,當成藝術品大量出售,成為重要的經濟收入。現在當然已經禁止兜售海百合化石了,不過據說這些當地民眾也練就了一身清理化石的好手藝,不輸真正的化石考古人員呢。海百合其實並不是植物,而是一種棘皮動物,跟海星、海膽是親戚。關嶺所發現的海百合是屬於「創孔海百合」,整個軀體可分為像花的「冠部」、「莖部」,以及用來固定的「固著構造」三部分。

  最毀人三觀的是什麼呢?我們所見的海百合化石(現生海百合、海羊齒也是)通常像朵花一樣,但實際上,關嶺的創孔海百合的基部是附著在漂木上,呈現「倒立」在水中漂浮的姿態,真的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一號展館內的魚龍,這隻是鄧氏貴州龍。

 
  *鄧氏貴州龍,爬蟲類爪部骨骼已經演化成像是一個個圓盤的模樣(左);

  *有沒有看到在這隻鄧氏貴州龍上方粗大的脊椎下,還有一條比較小的橫向骨骼,推測是小魚龍寶寶的脊椎,因此推斷貴州龍與鯊魚相似,屬魚卵胎生動物。

 
  *二號展館內體型龐大的亞洲盤江龍,特色是有長長的尾巴,全長約達7公尺。

  *亞洲盤江龍強壯的尾部。

  *三號展館內的貴州龍,特色是腹部有一個不明球狀物體,導覽員說有很多可能性,目前最多人認定是砸死他的石頭,但我個人覺得不像,有可能是死亡時體內所分泌的某些東西造成局部沙泥變硬,形成結核。

  *一到三號展館,都是用這樣棧道的形式,架在已經發掘的化石上方。

  *三號展館內的大型創孔海百合化石。

  *左下方為海百合附著的浮木以及固著構造,莖部像管子一樣伸出,末端像花一樣的則是冠部。

  *主展覽館內,一進入大門就有片非常壯觀的海百合化石,莖部長達5至7公尺,但這其實是倒過來的。

  *主展覽館內的孫氏新鋪龍化石。

  *可以看到孫氏新鋪龍的足部化石,與周氏貴州龍不同,可能反映了不同的演化階段。

  *從下到上,為魚龍足部骨骼構造演變示意圖。

  *美麗的海百合化石。

  *近拍如花一般的海百合冠部。

  *海百合化石真是大自然的藝術品。

  *創孔海百合的生活模樣,是固著在漂木上,冠部朝下捕食浮游生物。

  可能因為來的時間早,加上這裡真的不太容易有團客來,所以整個地質公園內冷冷清清的,不過據導覽員說,其實這裡常有台灣的學術團體來,個人覺得就觀賞化石來說,此處做的挺好的,對於古生物有興趣的人,除了看恐龍化石以外,關嶺的魚龍與海百合化石也不要錯過了喔!

  *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地圖。


2016.08.14造訪
2017.05.20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